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敬 北京報道
“這是政府扶貧項目”“這是政府指定的以購代捐的購物店”“購物店是與政府合作開設的”……旅游強迫購物又現新套路!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披露第二批旅游市場強制消費問題典型案例,加上此前披露的第一批,總計有32起強制消費問題典型案例被曝光,涉及全國多地旅行社、導游強迫消費、欺詐游客等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旅游市場宰客手段已從赤裸裸的威脅升級為披著“公益”外衣的情感綁架。這些亂象背后暗藏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從“天上掉餡餅”式的“零團費”旅游團到導游墊資接客,最終都要游客在購物店“連本帶利”吐出來。
《華夏時報》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現場獲悉,今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加強旅游市場執法辦案,深入開展明察暗訪工作,對強迫購物等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嚴打態勢。
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副司長余昌國表示,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關于整治強迫購物促進旅游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決定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整治工作,對旅游市場中存在的強迫購物問題開展全鏈條治理。
強迫購物手段升級,“公益幌子”誘騙消費
在曝光的案例中,言語威脅、行為脅迫購物的亂象仍然突出。四川導游何某某在帶團過程中對游客發表“不消費就不讓走”的脅迫性言語,還擅自提前離團;云南導游聞某某以“人手一件貨,不要給我各種原因”等言語,脅迫游客購物;貴州導游羅某更放狠話“誰擋了我的財路,我做鬼也不放過他”,引發游客恐慌;黑龍江導游高某更將拒絕購買自費項目的兩名游客強行趕下車。
還有無證導游強迫購物案發生的情況。云南松某某在導游證已被注銷的情況下,行程中在旅游大巴車上向游客發表“你不要覺得你能渾水摸魚”“老子帶了10年的團,手里面從來沒有過一只漏網之魚”等言語強迫游客參加購物活動,并存在向游客兜售物品的行為。此前,松某某已因強迫游客消費、無導游證從事導游活動被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作出2次行政處罰。2025年3月,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將松某某涉嫌犯罪線索移交大理市公安局處置。2025年4月,大理市公安局對松某某作出治安拘留10日、罰款500元的治安處罰。
記者注意到,除了強迫購物,部分旅行社和導游利用游客的公益心理,虛構政府合作、扶貧等項目誘導消費,形成更隱蔽的新型宰客模式,讓不少游客防不勝防。
四川導游劉某某在行程中以“旅游線路中的峨眉山南紅展覽館是一個政府指定的以購代捐的購物店,以購代捐的對象是大涼山、小涼山的學生”等不實言論,欺騙游客購物;湖北導游李某某以旅游線路“帶扶貧性質”“一個游客可以帶動20個崗位”等不實言論,誘騙游客購物;張家界悅動假期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組織“二日游”期間,導游朱某某用“張家界政府希望游客把少交的團費用來買當地的特產,引進來帶出去是張家界市政府最大的旅游方針”等不實言論誘導游客消費;北京導游戴某某在行程中假借“市政府與旅游局合作平臺”名義欺騙游客購物;貴州貴享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低于接待與服務成本的費用組織游客參加“五天四晚貴州游”,行程中,該旅行社以“購物店是與政府合作開設的”等不實言論,誘騙游客購物并獲取不正當利益,被沒收違法所得、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
“零團費”“低價團”陷阱曝光
多起案例揭露了“低價游”背后的灰色產業鏈。這些旅行社以遠低于成本的團費乃至“零團費”吸引游客,實則通過安排購物獲取高額回扣牟利。
其中,錦泓旅行社(浙江)有限公司廣西分公司推出99元4天3晚游,安排6家購物店獲取回扣,并將團隊交給無證人員接待,最終被罰3萬元并停業整頓1個月;廈門千驥旅行社以低于接待與服務成本的費用承接“雙飛六日游”旅游團隊,安排3家購物店收取回扣,被重罰8萬元并停業整頓15日;江西遠風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以零團費接團,擅自增加購物點并收取購物店給予的回扣,被罰5萬元、停業整頓15日;桂林市耀佳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不僅要求導游墊付費用,還安排游客前往某“國家館”、某雞血玉石博物館購物,獲取購物回扣,最終被處以21.4萬元罰款、停業整頓3個月。
這些旅行社的操作手法高度相似:以超低價甚至零團費招攬游客、行程中安排多個購物點、從購物店獲取高額回扣、部分還要求導游墊付費用。
中國商業史學會老字號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教授王春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部分消費者對價格極為敏感,‘零團費’的低價宣傳極具吸引力,滿足了他們以較低預算出游的心理。盡管知道可能存在風險,但仍愿意嘗試,這使得該模式有持續的市場需求。”
北京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灰色產業鏈邏輯:旅行社以“零團費”吸引客源,將成本壓力轉嫁給地接社;地接社通過“人頭費”支付導游固定報酬,剩余利潤依賴購物回扣;導游利用情感綁架誘導消費,回扣比例高;購物店則虛標高價反哺產業鏈。傳統威脅手段升級為隱蔽性話術,利用游客對權威的信任降低警惕性。
“灰色產業鏈的隱蔽性和分散性使得查處難度極大。”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向本報記者透露,部分旅行社通過設立多個殼公司、頻繁更換合作商家等方式規避監管,而游客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察覺其中的陷阱,甚至在“政府合作”“扶貧公益”等虛假宣傳下,主動參與購物,進一步助長了這一模式的蔓延。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制作了《旅游避“坑”指南》。針對當前旅游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提醒消費者警惕六大常見“套路”:虛假宣傳誘導交易、無資質經營團隊游、不規范簽訂合同、低價攬客高價消費、暗藏非法金融活動以及誘導沖動消費。
“強迫購物嚴重侵害游客權益,必須下大力氣解決。”余昌國表示,這次整治工作將緊盯旅游購物活動集中區域,以旅行社、旅游購物店、導游、在線旅游經營者等為重點開展整治工作。其中旅行社領域重點整治無證經營和低價誘騙行為;購物店著重整治價格欺詐和虛假宣傳;導游方面嚴查強迫消費和無證從業;線上平臺則重點監管違規交易和無證攬客。
同時,通過建立全鏈條監管機制,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整頓、客源地與目的地同步治理,并運用智慧監管和信用監管手段強化源頭管控。同時加強跨部門協作,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重點對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無證從事導游服務,以及涉及虛假廣告、虛假宣傳、價格欺詐、強迫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查處并嚴厲打擊。
“我們將保持‘零容忍’態度,聚焦旅游購物活動集中的重點區域,緊盯旅行社、旅游購物店等重點環節,對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堅持露頭就打,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力震懾,切實維護游客合法權益。”余昌國指出。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