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11日的贛東北,空氣粘稠得令人窒息。24歲的邱金輝被綁在十字架上,劊子手用匕首在他左右肩胛剜出血洞,插上點燃的蠟燭;用鐵釘在頭頂鑿開骨洞,插上燃燒的香火;最后將一束烈焰引向他的心窩。
年輕的軀體在非人折磨中化作火炬,而一句吶喊撕裂了刑場的死寂:“殺吧,殺死我一個,殺不絕共產黨人,革命一定會勝利!”
這束由敵人點燃的燭火,最終在歷史的暗夜中化作永恒星辰。
1904年5月,邱金輝出生于江西橫峰縣一個普通農家。這片紅土地在二十世紀初的動蕩中,孕育著變革的力量。1925年,21歲的邱金輝以過人資質考入南昌講武堂軍事訓練班,系統學習軍事理論與作戰技能。
當他跨出講武堂大門時,正值國民革命軍北伐浪潮席卷南方,革命思想如野火燎原。
1926年,邱金輝在革命洪流中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沒有選擇加入正規國民革命軍,而是毅然回到家鄉橫峰縣,在葛源、邱家等鄉村秘密發展黨的組織,發動農民群眾。
在貧瘠的山村里,他走家串戶,向飽受壓迫的農民講述革命道理,將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播撒在鄉野間。
橫峰縣六萬人口中,后來竟有兩萬兒女參軍參戰,這其中自有邱金輝等早期革命者的心血。
大革命失敗后,革命轉入低潮。1927年11月,方志敏召集弋陽、橫峰等五縣黨組織策劃年關暴動。邱金輝臨危受命,在葛源、邱家兩區秘密串聯,組建農民革命團和自衛隊。他憑借對家鄉地形的熟悉和對農民心理的把握,在短時間內組織起一支頗具戰斗力的農民武裝。
在白色恐怖最嚴峻的時期,邱金輝選擇堅守贛東北山區。
當有人質疑“紅旗還能打多久”時,他在農民革命團會議上堅定地說:“我們手中有槍,背后有百姓,山巒是屏障,革命之火永遠不會熄滅!”這種信念成為后來金雞山阻擊戰的精神支柱。
1928年1月,方志敏領導的弋橫起義爆發。兩縣農民革命團組成六路縱隊,邱金輝擔任第六路指揮者之一,率農民自衛隊沖鋒陷陣。
起義軍如暴風般席卷反動武裝,在贛東北樹起第一面工農武裝割據的旗幟。
起義勝利后,部隊整編為農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師第十四團,邱金輝被任命為一營一連連長。
這位講武堂出身的年輕軍官,將正規軍事訓練與農民游擊戰爭巧妙結合,在實戰中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為保存革命力量,起義部隊撤向弋橫交界的山區。邱金輝堅決擁護方志敏、邵式平建立根據地的戰略主張。當國民黨軍發動第一次“圍剿”時,他率部在金雞山設伏:
面對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邱金輝指揮游擊隊利用地形優勢,用烏銃、梭鏢、竹尖樁等簡陋武器布下天羅地網。
當敵軍進入伏擊圈,他率部從山澗密林中突襲,采取“扎口子、打埋伏”的靈活戰術,全殲敵軍一個連,粉碎了第一次圍攻。
這場阻擊戰成為贛東北紅軍早期游擊戰的典范,年輕的邱連長由此威震敵膽。
在敵人懸賞緝拿的名單上,“邱金輝”三字的價格不斷攀升,而這更堅定了他革命到底的決心。
1928年6月底,因叛徒告密,邱金輝在秘密聯絡點被捕。被押送到靖衛團團部后,團長蔣孝才親自審訊:
利誘瓦解:“邱連長年輕有為,只要歸順國軍,高官厚祿、金錢美女唾手可得”。
酷刑摧殘:皮鞭、烙鐵、老虎凳...幾天內幾乎所有酷刑輪番上演,他多次昏死又被潑醒。
7月11日,所有手段失效的敵人決定以最殘忍的方式處決他。在葛源刑場,劊子手實施了慘絕人寰的“點天燈”之刑:
1. 肉體燭臺:肩胛骨被剜洞插燭,頭頂釘洞插香
2. 烈焰焚心:燃燒的香火直抵心窩,皮肉焦煳
3. 剜心剖肝:氣急敗壞的劊子手最終剖出他的心肝
在長達數小時的折磨中,邱金輝始終未發出一聲求饒。當蠟燭燃燒至半,他突然昂首高呼:“殺吧,殺死我一個,殺不絕共產黨人,革命一定會勝利!”
這聲吶喊穿透刑場的死寂,直沖云霄。
圍觀群眾中有人掩面而泣,有人握緊拳頭——24歲的生命化作的精神火種,已悄然落入千萬人心田。
在橫峰縣葛源革命烈士紀念館,邱金輝的事跡展區總是聚集著駐足最久的參觀者。
館長黃英明說:“每一位觀眾都為之動容,他短暫一生展現的錚錚鐵骨,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征。”
邱金輝犧牲時,兒子尚在襁褓。這個遺孤長大后成為葛源革命烈士紀念館首任館長,守護父親的英靈直至離休。
孫子邱愛武已在紀念館工作近二十年:“93歲的父親踐行了為爺爺‘守靈’的承諾,而我的使命是讓年輕人懂得今日幸福從何而來。”
展廳里,他常指著展柜中生銹的鐐銬告訴學生:“這不是刑具,是信仰的試金石。”
2018年一個夏日,一群青年黨員在邱金輝就義場景復原展區前肅立。
當燈光模擬的燭火亮起,有人輕聲讀出墻上那句遺言,繼而集體舉起右拳重溫入黨誓詞。此刻,九十年前的吶喊與新世紀的誓言在時空中交匯。
2017年,金雞山阻擊戰遺址豎起花崗巖紀念碑。陽光掠過邱金輝率部伏擊的山坳,照亮碑文“革命必勝”四個大字——這正是他臨終吶喊的回響。
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的統計冊上,邱金輝的名字位列贛東北蘇區5713名橫峰烈士之首,象征最慘烈的犧牲,也代表最堅韌的信仰。
90多年前那具十字架早已朽爛,而邱金輝以血肉之軀鑄就的精神豐碑,仍在神州大地上生長。
當紀念館的參觀者在電子留言屏寫下“今日燭光,為你而燃”時,人們終將理解:那支插在烈士肩頭的蠟燭從未熄滅,它已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永恒火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