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事件中老師發火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評價體系的功利化與學生自主選擇權之間的沖突。
絕大部分學校,會以考上清北人數,作為教師個人經濟激勵的考核標準。
如每推薦一名學生考入清北,班主任可獲得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獎金。在瑞昌一中事件中,三名學生未填報清北,直接導致教師可能損失這筆收入。這種將教育成果與金錢掛鉤的機制,使志愿填報異化為“利益博弈”。
學校方面,大家都知道,每年媒體宣傳也會以哪個學校考取的清北人數多,來評價學校的優劣,進一步影響學校生源和名譽。
瑞昌一中作為江西省重點中學,其清北錄取數會直接影響生源質量和政府資源傾斜。學校為維護“名校孵化器”的光環,往往將學生視為“政績工具”,要求教師全力促成清北錄取。
除了上述獎金激勵外,還會強捆綁教師個人的升遷。
這三位沒有報考清北的學子,無異于斷了這位老師的財路。
但在當下,個體就業這么困難,學生更關注好專業其實非常正常。清北出來的,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顯然這已經不可能了。
瑞昌一中三名學生放棄清北,選擇復旦計算機、上交人工智能等專業,正是基于對自身發展的理性判斷。
這個事件,其實是教育體制深層矛盾的一次爆發和亮相。
盡管國家政策要求破除“五唯”頑疾,但地方仍將清北錄取率作為“硬指標”。在當下越來越多元的社會發展背景下,需建立多角度評價體系,將學生職業滿意度、專業適配性納入考核。
教師也應從“政績推動者”轉為“生涯規劃引導者”。瑞昌一中在事件后要求教師“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志愿填報”,正是對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一代學生更注重專業興趣與職業前景,如三名學生選擇的計算機、人工智能專業,契合國家戰略且就業競爭力強。教育需尊重這種理性選擇,而非用“名校光環”綁架個體發展。
綜上,我認為這起事件不僅是教師個人情緒失控的個案,更是教育功利化與學生自主意識覺醒碰撞的縮影。
唯有打破“唯清北論”的考核枷鎖,才能讓志愿填報回歸“以學生為本”的本質。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清北生,而是培養能自主選擇人生道路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