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宣布,我國最大鈾礦項目"國家級鈾礦大基地示范工程"產出首桶天然鈾。該項目位于內蒙古北部鄂爾多斯盆地,該區域是我國最重要的天然鈾資源儲藏地。
新華社報道稱,這一里程碑項目展示了"綠色、安全、智能、高效"的采礦模式。這一突破將提升中國在鈾生產領域的競爭力,助力能源安全保障,推動核電領域綠色轉型。
內蒙古砂巖型鈾礦資源開發取得突破。中國首次將鈾礦生產中心從中部的江西省轉移至北部地區。歷史上,鈾礦開采主要集中在江西省樂安附近的火山巖和花崗巖礦床。但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北部地區特別是內蒙古發現了大型砂巖型鈾礦。
據報道,因技術限制,這些礦藏曾被視作沒有經濟價值的"呆礦"。如今先進的地浸開采技術使開發成為可能,原本難以獲取的資源轉化為滿足中國核能需求的供給。中核集團下屬中國鈾業公司董事長陳軍利表示,該項目開啟了國內鈾礦采冶新紀元。他介紹,項目采用現代化作業模式,包括嚴格環保措施、遠程操控降低作業風險、智能數據分析指導生產、工藝流程優化提質增效等。
新技術讓砂巖型鈾礦開發成為現實。與北方砂巖型鈾礦不同,江西鈾礦儲量更豐富但賦存于花崗巖中,需采用傳統開采加工方式。而砂巖型鈾礦通常品位低且分散,舊技術開采經濟性差。
中國鈾業專家將地浸開采比作"打點滴":通過注液孔將溶浸劑注入地下礦層,直接溶解鈾礦;再通過抽液孔將含鈾溶液提升至地表處理。傳統酸堿浸出法對環境污染嚴重,新技術采用二氧化碳加氧的中性溶浸液,大幅降低環境影響。專家強調該工藝不開挖山體、不破壞生態、無放射性流出物排放。中國能源研究會數據顯示,中國核電總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包括在運、在建和已核準機組。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