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這原本只是一起尋常的汽車故障糾紛。
車主買了新車,開了沒多少公里就出了問題,找車企售后解決,雙方沒談攏,矛盾升級。
這樣的事,在汽車消費領域不算新鮮。
可當這位車主是坐擁760萬粉絲的網紅,事情就變得不簡單了。
為大伙發聲,
網友站隊張教官!
抖音博主“張教官的有趣人生”與長城魏牌的這場互撕,從5月的一次高速熄火,鬧到7月全網圍觀。
中間幾經反轉,到最后連當初力挺張教官的網友都看不懂了。
故事得從5月16日說起。
張教官剛提的魏牌高山8,在第一次跑高速時突然降速熄火,儀表盤跳出故障提示。
他說自己當時聯系門店和售后,電話打了好幾次都沒人接,最后只能自掏腰包叫拖車把車拖回交付中心。
▲圖源:微博
換作任何一個車主,遇上這種事恐怕都得窩火,更何況是對“態度”看得很重的張教官。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雙方一直在溝通,卻始終沒達成一致。
張教官后來在視頻里說,車企的人總問他“想要賠多少錢”,這讓他覺得對方沒抓住重點。
他要的是真誠,不是錢,牌坊和人設就這么立下了。
張教官就是這么個追求真相,追求態度,不在乎賠償,為大伙發聲的博主。
7月2日,張教官忍不住了,發了條抖音視頻,直接喊話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視頻里,他翻來覆去強調“態度”二字,說自己私信魏建軍沒得到回復,吐槽售后敷衍,還說“不求賠償,只求真相”。
視頻最后,他望著鏡頭說:“期待真誠的魏總能給個回復。”
這話聽著挺在理。
▲圖源:抖音
消費者遇到問題,企業態度不好,網紅站出來發聲,粉絲們自然拍手叫好。
評論區里一片“支持張教官”“魏牌趕緊出來認錯”的聲音,輿論幾乎一邊倒。
可事情在第二天就有了變化。
7月3日,長城魏牌發了份長長的聲明,像記流水賬一樣把一個多月的溝通全列了出來。
從故障發生后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小組,到提供代步車,再到提出換車、第三方檢測,甚至說可以走法律程序,該承擔的責任絕不推。
聲明里還特意提了一嘴,高山車型已經交了快一萬輛,從沒出過類似故障,關鍵部件還給終身質保。
反轉,網紅以流量要挾車企
更有意思的還在后面。
7月4日,張教官回應了,說自己“一分錢賠償都不要,就想討個說法”,還堅持要權威第三方檢測。
這時候,他的“維權斗士”人設更穩了,不少網友夸他“有骨氣”“為消費者發聲”。
可轉折來得猝不及防。
7月4日晚,一個叫“一個委屈的售后店長”的賬號突然發聲。
這位自稱全程對接張教官團隊的店長,發了段視頻說自己被“套路”了。
他還爆了個關鍵信息:6月兩次延期檢測,不是車企的問題,是張教官團隊自己提出來的。
這一下,輿論開始動搖了。
但真正讓劇情徹底反轉的,是7月7日店長放出的那段錄音。
錄音里,張教官團隊的人說得很直白。
他們嫌魏牌給的方案“沒誠意”,理由是“這都是正常消費者該有的待遇”。
言下之意,張教官是網紅,得有特殊方案,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們接下來的話。
“這件事確實是壞事,但我們希望把它變成好事。”、“商業上這些都是可以談的。”甚至直言“你們沒得選”。
這話聽著更像拿著流量要挾,要談合作。
錄音里還提到了保密協議。
▲圖源:抖音
張教官之前在視頻里吐槽車企想掩蓋問題,可錄音里他的團隊說:“處理完簽個保密協議,這事就徹底過去了,不會留隱患。”
店長還曬了幾張微信聊天記錄,時間線更耐人尋味。
5月6日,也就是張教官買車前,他的團隊就主動找魏牌,曬出自己視頻2000萬的播放量,問對方“有投星圖的計劃嗎”。
說白了,就是想接推廣。
▲圖源:抖音
5月8日還追著問合作進度,當時魏牌說車還沒正式發布,得等13號之后。
結果呢?5月16日車就出了故障,5月20日魏牌說新車到了,張教官團隊卻說“沒方案就不動車”,還強調“我們善于抓住機會,讓雙方共贏”。
錄音一曝光,網友們炸了。
之前有多支持張教官,現在就有多失望。
評論區里,嘲諷和指責取代了當初的力挺。
張教官的粉絲數也開始往下掉,從760多萬滑到750多萬,連之前和官方的共創視頻都悄悄下架了。
網紅維權,是非紛紜
回頭再看這事兒,本質還是“態度”問題,只不過大家發現,最先沒擺對態度的,可能不是車企。
長城魏牌的處理有沒有問題?或許有。
比如最初的售后響應可能不夠及時,溝通效率或許能更高。
但從他們提出的方案來看——換車、第三方檢測、終身質保,至少沒讓人覺得在推卸責任。
倒是張教官團隊,一邊在鏡頭前說“不談錢,談態度”,一邊在背地里算著“商業合作”的賬。
▲圖源:抖音
這種反差,任誰看了都不舒服。
這事兒最讓人失望的,就是讓網友們看清了“網紅維權”的真實情況。
這些年,確實有不少普通人靠網紅曝光解決了難題,流量成了弱勢者對抗大企業的工具。
可當網紅自己把流量變成要挾的籌碼,用“維權”的名義索要超出合理范圍的利益。
這樣損害的不只是自己的信譽,還有公眾對“網絡發聲”的信任。
就像網友說的:“普通人維權難,是因為沒渠道;可網紅維權要是變成‘恃粉而驕’,那就變味了。”
▲圖源:抖音
消費者權益該維護,但前提是守住底線。
不能把故障當談判籌碼,不能用粉絲當施壓工具,更不能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對車企來說,這也是個提醒。
售后不是簡單的“給方案、談賠償”,更得有溫度。
消費者買的不只是車,還有遇到問題時的安心。
如果一開始就能更主動地回應訴求,更坦誠地溝通,或許就不會讓小矛盾演變成大糾紛。
但反過來說,面對網紅的流量施壓,企業也該守住原則,不能因為怕輿論就妥協,更不能讓“特殊對待”破壞了消費公平。
這場鬧劇還沒完全落幕,雙方都沒再更新回應。
不管是網紅還是企業,不管有多少粉絲或多大體量,把事情攤開了說,把道理講明白了辦,比什么都強。
耍小聰明的流量博弈,贏了一時,輸了人心,最后只會變成一場沒人記得的鬧劇。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