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天兩大熱點事件接連爆發。先是德國在紅海地區挑起"激光照射"爭議,隨后菲律賓又在南海問題上掀起新一輪制裁浪潮。
這兩起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暗藏著某些國家試探中國戰略底線的共同意圖。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展現出了全新的應對智慧。
歐洲的姿態,中國的舞臺
7月2日前后,在紅海海域,一架參與歐盟“盾牌”行動的德國飛機,在進行“正常”偵察飛行,在抵近一艘中國軍艦時,發現后者正用激光進行瞄準。激光瞄準,“至少在軍事上被視為一種威脅姿態”,飛機被激光瞄準后,就立刻中斷了任務,“安全返回了吉布提基地”,機上人員無恙,現在又恢復行動了。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對德國媒體表示,他“對此事非常惱火”,覺得對德國飛機的干擾行為“不可接受”,德國外交部還召見中國大使,也“清楚明確地”表達了這一點,并要求“中方必須對此給個說法”。
但仔細推敲這個事件,就會發現諸多不合常理之處。那片海域本質上屬于國際公共水域,中國海軍執行護航任務早已是常態化行動,各國艦船在該區域往來頻繁本是尋常事。
令人費解的是,為何在這個敏感時期,一個尚未證實的激光照射事件,竟會升級為需要兩國高層交涉的外交風波?
德國,這個傳統上在軍事行動中相對克制的歐洲大國,突然如此高調地“大動干戈”,其意圖恐怕比那束激光本身更為深遠。這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外交碰瓷”,借一樁可大可小的海上摩擦,向世界宣告德國在關鍵航道上的軍事存在。
更深層的算計,藏在歐盟與北約的地緣政治棋盤里。在中東局勢波譎云詭的當下,任何非西方大國的力量投射,都會被視為對歐洲傳統影響力的潛在侵蝕。德國急于將這起事件定性為“危及安全”,更像是在為同盟伙伴們尋找一個新的假想敵。
他們想要的,其實不是一句道歉,而是一個劇本。
這個劇本叫“中國威脅論”。在歐盟和北約的框架下,任何能給這個劇本增添情節的素材,都價值連城。紅海,這條歐洲經濟的生命線,如今出現了中國軍艦的身影,這本身就足以讓一些老牌玩家感到焦慮。這次激光事件,便成了一個絕佳的道具,用來向盟友們證明:看,威脅已經來到家門口了。
但北京的回應,是把這個精心搭建的舞臺,直接拆了。沒有激烈的輿論反擊,沒有針鋒相對的罵戰。中方選擇了近乎沉默的“冷處理”。
南海的紅線,個人的賬單
就在柏林召見大使后不久,菲律賓外交部也召見了中國大使,抗議中方制裁其前參議員托倫蒂諾。
菲律賓三天內連發“外交召見”,菲律賓外交部把中國大使黃溪連叫去,說因為中國對前參議員托倫蒂諾的制裁,他們“關切”得很。那托倫蒂諾可不是普通人,這位參議員最大的名聲就是成天攪動反華情緒,炒作“中國間諜”“中國干預大選”這些事年年不斷。
這位政客,以極端反華為自己的政治標簽,曾上躥下跳,試圖將非法的南海仲裁案塞進菲律賓國內法。中方的行動快、準、狠:在他卸任的第二天,制裁令就到了。禁止入境、凍結在華資產,一套“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精準清算。
時機的選擇,堪稱一門藝術。在他還是在任議員時動手,會被解讀為干涉內政。而在他失去權力光環的瞬間出手,則純粹是個人行為的后果清算。
中方的動作很妙,等托倫蒂諾卸任一過,制裁決定就發出來,時間卡得滴水不漏。菲律賓國內輿論瞬間點燃,托倫蒂諾號稱這制裁是“榮譽徽章”,擺出一副“我被中國盯上好驕傲”的架勢,其實他六月底剛剛卸任,政治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把話說得異常直白:“損害中國的利益必然要付出代價。”
這句話,與其說是講給這位過氣政客聽的,不如說是講給所有在臺上的、想上位的、企圖拿反華當政治籌碼的人聽的。代價,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譴責,而是實實在在的個人損失。
面對國內的反華勢力和選民,政府需要“表演”一下,證明自己沒有對華示弱。但誰都清楚,為了一個已經下臺的政客,去承受與最大貿易伙伴關系破裂的經濟代價,這筆賬,菲律賓算不過來。
算盤底下,繞不開的經濟賬
所有激烈的外交辭令,最終都要回到現實的算盤上。
德國政客可以喊得震天響,但西門子、大眾、巴斯夫的董事會,比誰都清楚中國市場意味著什么。政治是風,經濟是地。風可以改變樹葉的方向,但無法撼動大地。中德關系的韌性,恰恰在于這片深厚、廣闊的經濟土壤。
對菲律賓而言,這本經濟賬更是一目了然。
中國是其最大貿易伙伴、主要投資來源國,雙邊貿易額在疫情期間甚至逆勢增長。菲律賓的香蕉、鎳礦、電子產品,需要中國的市場。菲律賓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中國的資金和技術。
國內的商界領袖對此憂心忡忡,擔心反華情緒會嚇跑投資者。甚至連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都公開表態,反對在超級大國之間選邊站。這種聲音,代表了菲律賓內部一股強大的務實力量。他們明白,政治口號不能當飯吃,與中國交惡的代價,最終要由菲律賓的經濟和民生來買單。
美國或許會口頭上“撐腰”,但歷史早已證明,大國的承諾往往口惠而實不至。當真金白銀的損失擺在面前時,遙遠的“盟友”能提供的,可能只剩下幾句無關痛癢的安慰。
一手遞賬單,一手留門縫
中國的策略,也并非只有冰冷的計算和強硬的施壓。
在向托倫蒂諾遞出“個人賬單”的同時,中國也在做另一件事:將少數政客的私利,與菲律賓的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清晰地剝離開來。制裁的是個人,但合作的大門依然敞開。
駐菲大使在與菲方高官會面時,談論的是執法合作,是如何保護在菲中國公民和機構的安全。這傳遞出一個精明的信號:我們打擊的是麻煩制造者,但我們依然是菲律賓的合作伙伴。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你們自己要想清楚。
這是一種成熟的“分化”策略,它讓對方內部的理性派有了更多的底氣和理由去主張合作,而不是被極端聲音綁架。
對于南海問題,中方的表態也留足了余地,強調這不應是中菲關系的全部。這相當于在劃出紅線的同時,又留下了一道寬闊的門。你可以選擇撞上紅線,粉身碎骨。也可以選擇走進大門,合作共贏。
選擇權,交到了對方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