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晚在線報道,7月2日前后,在紅海海域,一架參與歐盟“盾牌”行動的德國飛機,在進行“正常”偵察飛行,在抵近一艘中國軍艦時,發現后者正用激光進行瞄準。激光瞄準,“至少在軍事上被視為一種威脅姿態”,飛機被激光瞄準后,就立刻中斷了任務,“安全返回了吉布提基地”,機上人員無恙,現在又恢復行動了。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對德國媒體表示,他“對此事非常惱火”,覺得對德國飛機的干擾行為“不可接受”,德國外交部還召見中國大使,也“清楚明確地”表達了這一點,并要求“中方必須對此給個說法”。
德國飛機(資料圖)
紅海是國際重要戰略海域,不是誰家的后院,我國的海軍已經在那兒護航十幾年了,從來沒有發生過德國人口中威脅其他國家人員安全的行為。而德國人口中自己參與的那個歐盟行動,說白了,就是想在紅海、印度海這樣的重要海域重新找找歐洲的存在感。畢竟他們眼看中東局勢越來越掌控不住,心里肯定著急,但想要貿然插手又沒有什么借口,那就得找個由頭,演一出“維護國際秩序”的大戲,給自己提前找好臺階,順便給我國潑點臟水。
對此,中方一點沒亂,沒有激烈回擊,也沒展開輿論戰,只是低調處理,中國不想為這種事節奏被帶走。說到底,中德關系并不至于因為一次激光照射翻船,但德國這次高調召見大使,顯然想在歐盟和北約圈子里給中國貼一個所謂的“威脅標簽”。另一邊,就在72小時內,菲律賓也召見了一次我方大使。當地時間7月4日,菲律賓外交部召見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理由是“關切”中國對前參議員托倫蒂諾的制裁。7月1日,中方宣布對托倫蒂諾實施制裁,禁止他進入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
而中方對他的制裁也是有原因的,這個在5月選舉中連任失敗、6月30日剛卸任的政客,任內以極端反華著稱,推動將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決寫入國內《海洋區域法》,散布“在菲華人是間諜”等煽動性言論,所以特意選在7月1日,他卸任次日宣布制裁。同步發出的還有中方的精準制裁,除入境禁令外,中方同步凍結了托倫蒂諾在華資產,切斷其利用反華表演攫取利益的渠道,此舉針對的不僅是這個過氣政客,更是震懾那些企圖靠炒作南海議題上位的菲律賓政壇新秀。
南海(資料圖)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3日會見菲律賓文官長、總統反有組織犯罪委員會主席貝薩明。雙方就中菲執法合作及有關事宜深入交換意見,一致同意就打擊有關跨國犯罪活動保持協調與合作。黃溪連就中國企業和公民在菲遭遇選擇性、歧視性執法以及在菲中方人員和機構安全問題表達關切。貝薩明表示高度重視菲中關系和中方關切,愿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維護在菲中國企業和公民安全及其合法權益。
其實這些年,中國一直想跟周邊國家搞好關系,對菲律賓也是仁至義盡。可菲律賓呢,一次次挑戰中國的底線,仗著有美國撐腰就胡作非為。真以為有美國護著就能無法無天了?菲律賓最好認清楚中菲之間的實力差距以及美國虛偽的本質。中國維護主權完整的決心,是不可能動搖的,美國航母來晃悠幾下又能怎么樣?真要動起手來,他們敢真替菲律賓出頭嗎?當年越南在南海鬧得比菲律賓還兇,最后還不是灰溜溜地認慫了。
馬科斯(資料圖)
馬科斯政府雷聲大雨點小,實因算得清經濟賬:2025年上半年中菲貿易逆勢增長12%,中國對菲投資存量超200億美元,若為包庇一個過氣政客得罪最大貿易伙伴,菲律賓承受不起。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已明確反對選邊站,商界更憂心反華炒作嚇跑中國投資。未來若菲律賓反華勢力繼續鼓動漁民碰瓷、炒作南海議題,中方的制裁名單絕不會止于一人;而德國若再炮制“威脅論”,終將發現中國維護公海權益的決心與能力。大國外交,實力為底,智慧為刃,這一次,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