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藥迎來多重好消息,出海授權從數量到金額均出現重要突破。在資本市場,創新藥行業迎來估值修復。港股創新藥板塊高歌猛進。以恒生系列指數為例,截至7月14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數2025年以來的漲幅高達6 4%。
彭博新聞社最新獨家分析顯示,從受詬病的仿制藥市場,到創新藥研發數量超越歐盟,直追美國,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中國制藥商已走出長期以來的仿制時代,在創新藥研發領域向西方藥企發起強勁挑戰。
研發管線激增,數量逼近美國
基于對制藥信息提供商Norstella數據庫的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去年進入研發階段的抗癌、減肥等新藥數量激增至1250多種,遠超歐盟,并逼近美國的約1440種。這一數字變化反映了全球醫療創新重心的根本性轉變。
“中國的這個行業現在不僅幾乎與美國齊平,而且還具有這樣的增長軌跡,”Norstella的思想領導力副總裁Daniel Chancellor表示,“僅從研發管線數量看,未來幾年中國超越美國并非聳人聽聞。”
這一轉變速度驚人。2015年中國啟動藥品監管體系全面改革時,僅向全球創新藥研發管線貢獻了160個化合物,占比不到6%,落后于日本和英國。此后監管改革簡化審查、提升標準,加上“中國制造2025”計劃對生物技術投資的刺激,以及海歸科學家的主力作用,共同推動了行業繁榮。
質量飛躍,國際監管機構認可度提升
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創新藥質量的飛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等全球最嚴格監管機構,越來越多地認為中國藥品前景廣闊,給予其優先審評、突破性療法認定或快速通道資格等加速審評待遇。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在獲得此類快速審查方面已略微領先于歐盟。
中國傳奇生物研發、強生負責上市的細胞療法,成為早期成功典范。該療法在治療致命血癌方面顯示出潛力,獲得了多項加速審評資格,并被認為優于一項美國競爭療法。
國際巨頭高價搶購,資本信心增強
盡管在獲得加速審評資格的絕對數量上仍落后于美國,且風險規避傾向導致中國頂尖公司多聚焦改進現有療法,但中國重大突破正被全球制藥巨頭以創紀錄高價收購,這表明全球對下一個重磅藥物的競爭正逐步向東方轉移。
康方生物一款在研究中顯示優于默克Keytruda的抗癌新藥,被比作中國生物科技領域的“DeepSeek時刻”。Summit Therapeutics以5億美元首付款獲得其海外權益。默克、阿斯利康、羅氏等跨國藥企紛紛收購中國資產,輝瑞更在今年5月創下紀錄,與三生制藥就一款癌癥治療藥達成12億美元首付款協議。
生物制藥交易數據庫DealForma顯示,此類交易價值和頻率均在增加,反映出國際藥企對中國原創新藥競爭力及商業化前景的信心增強。Norstella的Chancellor指出,中國龐大的候選藥物數量,使得亟需引入新藥的跨國公司如今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廣地撒網”。(國際財聞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