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天,成都某三甲醫院的泌尿外科,送來了一名33歲的男性患者。他體型消瘦,面色蒼白,神情痛苦。醫生從他的病歷中得知——他確診的是陰莖癌,且為晚期。不到兩個月,這位年輕的父親、丈夫、兒子因惡性腫瘤迅速離世,留下滿屋子沉重的沉默。
很多人可能都沒聽過“陰莖癌”這個詞,但它的可怕,遠超你想象。
早期癥狀他并不在意,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患者姓趙,是一名外賣騎手,日常工作高強度,幾乎從不體檢。兩年前,他就出現了癥狀:龜頭部位有小潰瘍,起初以為是皮膚破損,用了點消炎軟膏就沒管了。后來傷口反復感染、紅腫、流膿,甚至開始有異味。他不好意思就診,直到疼痛難忍、出血頻繁,才被家人送去了醫院。
醫生檢查后立刻安排活檢,病理結果顯示:陰莖鱗狀細胞癌,已局部浸潤,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
“如果他能在第一年就來治療,治愈率是很高的。”主治醫生嘆息道。
陰莖癌不是“絕癥”,但它的本質是“耽誤病”
陰莖癌其實是一種低度惡性的腫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85%。但問題是,大量患者因為“羞于啟齒”、“自診為小病”、“怕丟面子”,錯過了最佳治療窗口。
據《中華泌尿外科雜志》報道,中國每年新發陰莖癌約占所有男性惡性腫瘤的0.5%,通常好發于50—70歲的男性人群,但近年來,30歲以下患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與生活習慣、衛生狀態和HPV感染密切相關。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陰莖癌?這4點是元兇
1. 包皮過長或包莖
趙先生自述從小包皮過長,因為不影響生活就從未手術。實際上,包皮過長會導致包皮垢堆積,形成慢性刺激,增加癌變風險。中國泌尿外科協會指出,超過80%的陰莖癌患者有包莖或包皮過長的病史。
2. 衛生習慣差
長期忽視局部清潔,是陰莖癌發生的溫床。包皮垢中含有致癌物質“亞硝胺”,若不定期清洗,會刺激黏膜,長期反復炎癥,容易形成癌前病變。
3. HPV感染
人乳頭瘤病毒(HPV)不是女性“專屬病毒”。HPV16、18型同樣是男性外生殖器癌變的高危型。而趙先生的病理報告中,就檢測到了高危型HPV感染陽性。
4. 吸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與多種致癌物質會通過血液進入身體各個系統。研究表明,吸煙男性罹患陰莖癌的風險是非吸煙者的2倍以上。
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年輕人也要警惕
很多年輕男性對泌尿健康掉以輕心,認為自己年輕、性生活正常,就不會有問題。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年輕患者正走進泌尿腫瘤科的大門。
陰莖癌的早期癥狀并不典型,常被誤以為是皮膚病、性病,導致誤診漏診。龜頭或包皮出現不明原因的潰瘍、結節、紅腫、瘙癢、異味、出血等癥狀時,務必盡早就醫檢查。
真相是:陰莖癌可以預防,關鍵看你做不做
這5件事,男性必須做到位:
- 及時處理包莖問題:若存在包皮過長或包莖,應盡早行包皮環切術,降低局部癌變風險。
- 保持良好的私密衛生:每天用溫水清洗外生殖器,尤其在包皮內清除包皮垢。
- 接種HPV疫苗: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九價HPV疫苗對男性同樣有效,尤其適合有多性伴或計劃育齡的男性。
- 戒煙:不僅是陰莖癌,幾乎所有癌癥都與吸煙有關,戒煙永遠是最好的防癌方式。
- 定期體檢: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泌尿系統體檢,尤其是有高風險因素的男性。
手術不是終點,心理創傷也需要復建
趙先生確診時,醫生提出進行部分陰莖切除術,但他拒絕了,擔心“以后怎么辦”。其實,現代泌尿外科已能進行陰莖重建手術,不僅保留排尿功能,甚至能恢復一定的性生活能力。
但很多患者心理上難以接受“被切”的事實,拖延治療,最終錯失機會。陰莖癌并不是“絕癥”,但它是心理和認知上的“盲區”。
寫在最后:不是你不說,它就不會發生
趙先生的故事不是孤例。他的人生在33歲戛然而止,留下一個年幼的孩子和白發的父母。他的離去,源于無知,也源于忽視。
男性健康長期被忽略,尤其是泌尿系統的問題,很少有人愿意談。但不說,不代表它不存在,不重視,才是真正的隱患。
這場悲劇,值得所有男性警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