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愛有“情感賬戶”嗎?
當家庭中的愛被過多的規則秩序擾亂,金鷹卡通衛視、芒果TV《三孩來了3》拋出這樣一個概念:親子關系中,下指令、批評、抱怨、指責對應“情感賬戶”中的取款行為,過量的此類行為會導致家庭情感賬戶“破產”,而父母要做的存款行為,是以孩子想要的方式給出愛。
當下,多孩家庭有著不同的背景底色,芒系綜藝 正在將親子內容從 “ 可愛即正義 ” 的輕濾鏡中剝離出來,轉向更深層的分眾現實主義表達。
娃綜N代《三孩來了3》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娃的成長,更是家庭結構、親密關系、育兒觀念三重系統被同時打亂、重構的過程。
分別由20+、30+、40+父母組成的三組三孩家庭,以真實的日常和小沖突,揭開了“多孩育兒”背后的一個事實:育兒不是本能,更是一場父母后天習得的“情緒勞動”所得。同時,娃綜也在對多孩家庭的真實狀態進行著細致觀察,呈現出具有時代意義的親子內容切面。
從生育決定到情緒勞動
多孩家庭“結構性3.0進階”進行時
曾幾何時,“多子多福”背后是對家族延續、養老幫襯、性別偏好的現實訴求。無論是“想要一個男孩傳宗接代”,還是“多個孩子便于互相照應”等考量,過去的某些傳統多孩家庭或多或少會帶有封建思想和功能主義色彩。
而如今,在政策與觀念更新的雙重影響下,新一代家庭對“要不要生”“為什么再生一個”的回答,正逐步擺脫過往思維。
正如《三孩來了3》所呈現出的——多孩不再是被動接受的責任,而是出于情感層面的自發需求與家庭內部關系的重構渴望,不僅能讓孩子之間彼此陪伴,還能讓父母對家庭感、責任感產生新的感悟。
獨生子女從小在單一注意力和資源灌溉下長大,成長過程中充滿愛,卻也承載著高度期待與孤獨感;而在多孩家庭中,家庭功能被解構,如果說“二胎”打破了獨生子女式的聚焦撫養模式,讓家庭開始學會分配資源、協調情緒,那么“三胎”則是“Next level”,將這一過程推向更復雜的動態階段。
然而,多孩家庭并不總是其樂融融,親子、手足之間都會產生矛盾,伴隨著多樣化的“情緒崩盤”。這讓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不得不承擔高密度情緒管理,節目中三個家庭的父母都有呈現這種“隱形透支”的情緒勞動狀態。
比如,上一季節目中,公主小妹家庭的老三還未出生,本季節目中老三妹妹米婭亮相,鏡頭記錄到父母夸她可愛的時候,姐姐妮娜會暗自吃醋;咪咪咪家庭姐弟爭搶僅有的一顆草莓,姐姐在餐桌前開始掉眼淚,弟弟沒有遵守約定平分草莓讓矛盾升級。
同樣,兼顧高強度的工作和帶娃也會讓夫妻之間缺少交流溝通。混血阿哇家庭中,媽媽陳李梅坦言“現在開會的時間比約會多”,有時候爸爸周末想和媽媽過短暫的二人世界,媽媽卻會因為擔心孩子而推脫。
三孩家庭對父母的時間分配、情緒管理提出考驗,家長的育兒邏輯也在悄然變化,從“聽話就好”的管控,到“協同共處”的溝通,多孩父母們不只是“養孩子”,也是在“重組自己”。
“教育=規則+愛”
父母如何進階“成長合伙人”?
愛并非量詞,但很多年來,多孩家庭中父母偏愛、不公正對待等爭議話題總會在不同社媒端冒頭。不同時代背景下出生的網友們主動分享經歷、參與討論,然而,父母給子女的愛能否盡可能“平均”呢?很多活躍于互聯網的年輕父母都無法給出答案。
節目中,咪咪咪家庭的媽媽說“一碗水很難端平”,但姐姐悠米的話治愈了父母和觀察室嘉賓們:“我這里的愛不會少,爸爸媽媽把對我的愛分了弟弟一半,但弟弟也會分我一半來自他的愛”。
有學術研究指出,兒童的“同胞嫉妒”可能包括悲傷、憤怒、焦慮,甚至可能導致對抗或破壞行為,但它也有積極的一面,能夠促進兒童社交認知的發展,學習如何處理分歧和情緒。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正確引導至關重要。
節目中,公主小妹家庭用故事化的方法讓姐姐妮娜更重視和珍惜妹妹米婭的存在,爸爸媽媽和哥哥尼諾共同演了一出戲:妹妹消失變成了玩具娃娃,全家人中只有姐姐擁有將妹妹“變回來”的魔法,于是姐姐主動用最喜歡的裙子作為交換,全家人一邊轉圈一邊閉眼喊妹妹的名字,把妹妹“變了回來”。
多孩家庭中,父母為了有效管理孩子難免會設置大大小小的規則,《三孩來了3》體現出父母的育兒訴求——既要懂得協同教育、適當包容孩子,又要在一些時刻守住規則的底線。
例如,咪咪咪家庭的媽媽催女兒悠米練鋼琴采取“迂回戰術”,從10遍討價還價到7遍,穩住悠米的可接受度;公主小妹家庭中,尼諾和小伙伴玩游戲輸掉而失去了吃奶油的機會,他要求爸爸必須給他吃奶油,但爸爸堅持游戲規則讓尼諾愿賭服輸。
有時候,過度的規則管理也會成為親子溝通的隔閡。混血阿哇家庭中常常出現一個鬧鐘,吃飯十分鐘、洗漱三分鐘……父母想要讓孩子做事更有效率,但日復一日強調規則也會引起孩子的抵觸心理,房樹人測試中,哥哥洛瑞畫的房子沒有窗戶,這是他不愿意溝通的心理寫照。
親子教育專家張雨燕指出要多給孩子正反饋,用“肯定的言辭”鼓勵,在“精心的時刻”中感受親子時光。而在后續的相處中,阿哇家庭父母也在積極做出改變。
《三孩來了3》不只是記錄孩子的成長瞬間,也映照出成人世界中有關愛、規則與親密的議題重構。當規則建立在被理解的愛上,它才真正具有讓家庭關系持續運轉的溫度與力量。
寫實分眾
娃綜投射“家庭社會學”
親子綜藝輕松、治愈的調性一度構成其核心吸引力,但在內容深度成為行業競爭新標準的當下,如何從“可愛濾鏡”中剝離,捕捉真實家庭生活中的復雜性與張力,成為平臺與創作者必須直面的命題。
在這一背景下,《三孩來了3》實現了紀實轉向,三組家庭形成對不同代際、文化背景、教養風格的“橫截面觀察”,這是節目基于當代家庭結構變化的內容策略反應。
另外,以往的不少娃綜會強調父母一方的能動性,如《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爸爸當家》等節目傳遞溫情與幽默,而《三孩來了3》為市場提供了更整體化的視角,鏡頭記錄下的親子共建、父母協作等,都是撐起家庭運轉的重要片段。
在生育意愿整體下行的現實中,依然愿意生二胎甚至三胎的家庭,在保證物質基礎的同時,還有著以家庭為單位的深層情感渴望。
對父母來說,育兒亦是育己,節目中的三組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精神教育、親子成長獲得感,節目在暴露育兒問題的同時,也提供了專家視角的解讀,這或許能為社會常見的“奉獻型育兒”“吃苦教育”等現象提供一定改變思路。
芒果多年布局親子內容賽道,如今正在通過更新、更穩健的生態構建,讓綜藝內容與現實生活產生深度共鳴。
同期在播的綜N代《爸爸當家·慢享季》聚焦當代父親的身份建構與參與式育兒,《三孩來了3》則呈現出更清晰分明的育兒問題棱角,芒系綜藝以多元家庭樣態為載體,正在不斷擴展親子內容的表達維度與價值縱深。
這一生態布局的背后,是芒系綜藝對于觀眾的長期洞察:在核心女性觀眾之外,年輕父母、祖輩人群乃至4-14歲兒童都可以是內容的觀看者。在娃綜這條分眾賽道上,優質內容或許能漸漸聚合出一個更具消費力、共情力與黏性的家庭觀眾市場。
在真實的育兒現場與情緒空間中,品牌也能找到連接親子關系與消費場景的橋梁。
曾經奶粉多為牛奶粉,羊奶粉在育兒市場的被接納度并不高,如今隨著科學育兒的觀點普及,羊奶粉憑借天然低敏、分子小易吸收等特性成為奶粉市場新貴,節目獨家冠名宜品純羊奶粉成為無數家庭的選擇,這也是育兒觀念更新的體現。
節目一方面承接金鷹卡通衛視多年來在少兒內容領域的影響力,一方面拓寬著芒系娃綜與社會議題對話的邊界,為多孩家庭的父母找到一定育兒方法論,也向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拋出了重新思考家庭關系的契機。
《三孩來了3》的核心是“愛”——我們在節目中看到“愛”如何在瑣碎日常中分化、在矛盾中試煉、在協商中重構……節目照見家庭關系的棱角與弧光,也讓屏內外的人們,對“家庭”這個特殊的情感單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經營多一些。
點擊可跳轉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