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古玩市場還是另一番光景。
那時候的地攤上,真東西多,假東西也不少。攤主們大多不懂行,東西堆在那兒,隨便挑。懂行的人轉一圈,花個幾百幾千,說不定就能淘到一件宋瓷、一方古玉,轉手賣個幾萬幾十萬。
這不是什么都市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
當年的拍賣行門檻也低。民間藏家拿著東西去送拍,只要東西對,專家點頭,就能上拍。
沒人跟你扯什么“傳承有序”,也沒人非要你拿出什么著錄證明。東西真,就能賣!
那時候的專家也實在。老一輩的鑒定家,很多是從博物館、文物商店退下來的,眼力毒,說話直。他們看東西,只看東西本身,不看人臉色。你拿件瓷器給他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沒那么多彎彎繞繞。
可后來,一切都變了。
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是古玩市場的黃金年代。
那時候,民間流散著大量好東西。有的是早年流落民間的舊藏,有的是從鄉下收上來的老物件,有的是“坑貨”但流落到地攤,甚至還有從海外回流的文物。
比如乾隆緙絲陀羅尼經被,民間藏家8萬買下,后來拍出7205萬;宋代孤本《禮部韻略》,地攤上1萬塊撿的,最后賣了2600萬;錢維城的《山水畫頁》,混在一堆假畫里,78萬買的,轉手2000多萬。
這些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在那個年代,確實發生過。
因為當時的市場還沒被資本和造假徹底侵蝕,好東西還在民間流通,懂行的人還能靠眼力吃飯。
“鬼市”,有自己的一套江湖規矩。
“電筒不照人臉,東西不問來路。”這是行里的老話。凌晨三四點,市場里人影綽綽,手電筒的光在地上掃來掃去,沒人關心你是誰,也沒人問你的東西哪兒來的。攤主不懂行,買家靠眼力,成交靠運氣。
咸豐大錢成串賣,銅鏡堆成小山,鼻煙壺論盒子裝,玉器隨便擺。三分真七分假,但真東西確實有,就看你能不能認出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市場突然變了。
拍賣行不再輕易收民間的東西,非要講究“傳承有序”。你得證明這件東西是誰的舊藏,有沒有著錄,有沒有出版,有沒有展覽記錄。如果什么都拿不出來,那對不起,再真的東西也進不了拍賣行。
專家們也變了。老一輩的鑒定家漸漸退出舞臺,新冒出來的“專家”們,有的連真東西都沒摸過幾件,卻敢在電視上侃侃而談。鑒定證書滿天飛,可真正靠譜的沒幾張。
地攤上的東西也越來越假。以前是“三分真七分假”,現在是“十假無真”。攤主們比買家還精,稍微像樣的東西,要么是天價,要么就是高仿。
偶爾還能聽到某某又撿了大漏,可仔細一查,要么是炒作,要么是騙局。真正的好東西,要么在博物館,要么在頂級藏家手里,普通人連見都見不到,更別說買了。
市場變了,規矩變了,人也變了。那個遍地是寶的年代,終究是過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