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簡稱方志,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記述載體。上海方志,是上海的“家譜”與“世系”。“上海地方文獻聯展”14日在上圖東館上海通志展示館開幕,百余種上海歷代著述版本、近50種上海歷代志書首度集中展出,申城現存最早地方志南宋紹熙《云間志》影印版同期首發。
聯展由“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三大展覽組成。上海歷代方志展策展人陳金林曾編撰《上海方志資料考錄》和《上海方志通考》,他告訴文匯報記者,“上海修志傳統綿延千年,歷代編纂方志達240余種,其中130多種留存至今。一部地方志書中,通常包括地方圖影、歷史沿革、山川形勝、機構建置、武備兵防、風俗土產等類目,保存了完整珍貴的地方歷史資料。”
地方志承擔著“存史、育人、資政”使命,“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分為方志概覽、上海方志、方志圖影三個展區,從歷代涌現的名家名志,以及府、縣、鄉鎮方志層級結構等多角度解讀,展現古今承續的修志問道精神,增進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
按唐天寶十年(751)所建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算起,上海作為正式的行政區域已有1200余年歷史,其修志傳統也綿延相繼千余年。上海古代最高級別方志為松江府志,展柜中陳列了明清兩代修撰的松江府志。松江府自元代至清末先后修纂過18部府志,包括府志、續志、摘要、補遺等,今存九部。其中,明正德《松江府志》三十二卷是上海現存最早的府志。
上海現存最早縣志《云間志》,編于南宋紹熙四年即1193年,保存了“華亭”“五茸”“秦始皇馳道”等上海古代相關地名,還對地名由來進行實地調查與詳盡考證,保存了大量上海南宋以前珍貴史料。
如果說府志、縣志是官方宏大敘事,鄉鎮志就是民間細微記憶。上海歷代鄉鎮里志數量多、品種多。比如《法華鄉志》中記載了著名“法華牡丹”栽培歷史與獨特嫁接方法;《楓涇小志》中提及楓涇人過年“看畫張,吃燒賣”;《真如里志》詳細記載當地集市繁榮景象,如“真如三寶”中的杜布、標布暢銷多地,年產量達百萬匹以上……
方志文化需整理陳列展出,也離不開研究出版。《云間志》作為上海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重新影印出版是對上海珍貴歷史文獻的搶救性保護。《云間志》由華亭知縣楊潛修成于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全面反映南宋中葉以前,華亭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藝文等方面情況,大多為其他地方文獻中所少見。影印本選用北京大學圖書館珍藏明代手抄本為底本,這也是現下所知《云間志》最早版本。會上透露,上海市方志辦正籌備《上海歷代方志集成》影印整理項目等。
“上海地方文獻聯展”三個展覽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補充,共同構成全面、系統、深入展示地方文獻的平臺。近50種上海歷代志書,百余種上海歷代著述版本以及上海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文獻圖影,全面展現上海江南文化的肇興繁盛,以及向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創新嬗變歷程,生動彰顯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深厚底蘊與豐富內涵。
上圖東館七樓館藏精品館臨展區的“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分蘊蓄(漢唐宋元)、盛興(明代)、圓熟(清代)、新變(近代)四個階段,每場持續約一個月,整體展至12月底。上海自兩宋到元代中期重要著述多出自當地世家望族,如衛氏、邵氏、曹氏等,這些家族大多于唐末或北宋之末遷居至此。其中,以連續八代都有著者著述出現的華亭衛氏最具代表性。展品中,南宋衛涇的《后樂集》正是生動注腳。
“通過地方文獻角度重新認知海派文化當代價值,反映了地方文獻的發掘、整理、保護,在文化傳承中的現實意義。”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黃顯功表示,希望各界加強地方文獻整理與多語言宣傳,進一步推動上海地方文獻的研究利用,為市民提供更多了解本土文化的途徑。
“上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讓市民乃至國際友人近距離接觸珍貴地方文獻,是加強古籍活化的探索實踐。”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希望以此為契機,與各界共同搭建好古籍保護利用平臺,合力為上海打造新的文化名片。
上圖東館六樓上海社會科學館中庭展出“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展,介紹自19世紀末起馬克思主義在上海通過報紙、刊物引介、宣傳,以及馬列經典著作在上海翻譯、出版的歷史片段,反映馬克思主義經由上海進入中國的早期傳播歷程,追溯這座城市紅色文化底蘊的起源與傳承,展示一代代革命者如何追求和傳播真理。
“聯展旨在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協作合力,共同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表示,三個展覽各有特色,又在聯動中將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緊密結合起來,生動詮釋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有機融合。未來,三家單位將進一步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學互鑒。
據悉,活動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上海通志館、上海社會科學館承辦,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和復旦大學圖書館協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