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協委員提出的“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為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設立“委員履職”專欄,登載二屆區政協委員系列履職故事,展現新時代政協委員在高質量履職中所展現的責任擔當和履職風采。
本期委員:區政協委員、上海德一置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雷梅
在靜安區鱗次櫛比的高樓與充滿煙火氣的弄堂間,雷梅委員的身影總是帶著調研者的專注。作為上海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30周年評選的“杰出人物”,她深耕行業二十載,以專業為基、責任為弦,將行業智慧轉化為破解城市治理難題的政協力量。
“城市治理的本質,是讓空間服務于人的發展。”這一理念始終貫穿她的履職實踐。雷梅委員以五份提案構建起完整的空間治理體系:從激活樓宇經濟到重構社區邊界,從賦能基層治理到打造數字平臺,持續探索著“每平方米空間價值最大化”的治理路徑。
2013年:破題樓宇經濟,喚醒垂直潛能
2013年,面對靜安土地資源少的挑戰,雷梅委員的《關于樓宇經濟二次開發的建議》開創性提出三大突破路徑:構建功能復合度、服務能級與智慧管理的三維評價體系,提出樓宇安全指數、健康指數的軟實力評估;推動老舊商務樓宇向多功能復合體轉型,釋放垂直空間經濟潛能;建立分級培育機制,奠定億元樓宇集群發展的制度基礎。該提案的戰略意義在于破解中心城區土地瓶頸,推動樓宇從單一辦公載體向垂直經濟生態體躍升。
2019年:打破空間壁壘,重構治理單元
2019年,雷梅委員調研發現靜安區有388個老舊小區(占總量49.4%),面臨物業收支平衡難、公共資源不均衡、業委會成立難等問題,她直面“一墻之隔兩重天”的城市治理痼疾。提出《關于靜安物業管理區域空間重構的建議》,通過打破物理邊界、整合碎片化社區、重構治理單元、激活應急協同、創新服務供給等措施,激發物業管理“正循環”。
2020年:激活基層細胞,重塑物業角色
2020年,雷梅委員提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切實發揮小區物業公司的作用》的提案,率先提出物業公司在社區中“大服務”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破解了社區治理中責權不明、聯動不足的痛點。通過賦予物業“民情前哨”“應急響應”“資源調度”三重職能,將物業服務納入基層治理體系,明確物業企業“治理合伙人”定位,有效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發展。
2022年:打造空間標桿,創新治理模式
中心城區在城市更新中面臨的公共資源失衡、功能碎片化、管理低效等問題。2022年,雷梅委員提出《關于打造中心城區公共空間治理標桿的建議》,該提案提出“規劃—政策—實施—評價”全鏈條治理框架,建立“市場型/消極型”空間分類激活機制;提出“1+3+1”樣本路徑:以數字孿生平臺整合治理資源,通過“核心區—邊緣帶—社區圈”三圈融合,構建“公共空間綜合體”,實現從“政府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轉型。
2024年:注入數字基因,升級治理效能
“治理的突破點,往往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角落。”在雷梅委員看來,靜安的溫度不僅體現在南京西路的璀璨燈火,更蘊藏于那些被重新點亮的方寸之地。
雷梅委員調研發現靜安區公共空間面臨著一些治理難點與堵點,經過多方調研,她提出《關于深化數字化社區治理,提升公共空間績效的建議》,通過空間活化、數據聯通、機制創新三維變革,推動公共空間從“政府管理”轉向“全民共治”,使數字化治理成果真正轉化為居民可感知的幸福空間。
六次“優秀提案”的榮譽,不是終點,而是她叩問城市發展命題的聲聲回響。從商務樓宇的垂直天際線到老舊小區的方寸院落,雷梅委員以二十年行業深耕為筆,在靜安區的城市肌理上勾勒出“空間治理”的清晰脈絡。
正如她始終堅守的信念:“每平方米的治理精度,都在雕琢著城市最真實的溫度刻度。” 這份對空間價值的極致求索,對治理創新的持續研究,終將讓超大城市的現代化治理實踐,在每一寸土地上生長出更動人的民生答案。
記者:陳天藝
編輯:路景斕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