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來興
珠江口,萬門洞開。
這里的每一扇門,都是歷史的瞳孔,凝視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從遠古的漁火到今日的霓虹,從秦漢的戍樓到現代的港橋,門,既是界限,也是通道;既是守御的屏障,也是開放的象征。
珠江口的門,始于自然的鬼斧神工。
遠古時,嶺南大地尚在汪洋之下,地殼的碰撞與海水的進退,塑造了虎門的險隘、崖門的深峽、屯門的闊港。珠江攜帶的泥沙,在南海的潮汐沖刷下,堆積成沙洲、島嶼、河口,最終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門戶——珠江海門。
這些門,最初只是漁舟往來的水道,后來卻成為帝國的咽喉。
門的開合像歷史的呼吸,門開,則風調雨順;門閉,則烽煙四起。
秦漢,初開南疆之門,趙佗立南越國,嶺南始通中原。徐聞、合浦的港口,成為海上絲路的起點,國門大開,中國的絲綢、瓷器,經此門流向世界。
唐宋,萬國梯航之門,廣州港千帆競發,阿拉伯商船、波斯胡商、天竺僧侶,皆由此門入華。海關之門市舶司的設立,讓珠江口成為"天子南庫",財富如潮水般涌入。
明清,鐵鎖橫江之門,鄭和下西洋時,門大開,寶船遠航至非洲。海禁時,門緊閉,片板不得下海,珠江口淪為廢港。虎門銷煙,林則徐一把火,燒出了近代中國的屈辱與覺醒。
近代,被轟開的國門,鴉片戰爭,英艦炮轟虎門,中國的大門被強行撬開。屯門(香港)割讓,澳門租借,珠江口的門,成了列強進出掠奪的通道。
今日,復興之門大開,港澳回歸,改革開放,深圳特區崛起,國門再次敞開。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天塹變通途,門不再是阻隔,而是紐帶。
門開則興,門閉則衰,門的意義,從來不是封閉,而是選擇。
門開時,如漢唐的廣州,商旅不絕,文化交融,嶺南成為"天子南庫"。
門閉時,如明清的海禁,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
歷史證明,國運系于門的開合。
我向往一個夜不閉戶的世界——
國門永遠敞開,迎接商旅、文化、思想的自由流動。家門不必緊鎖,因為社會安定,人心無懼。
珠江口的門,曾見證過輝煌,也吞咽過屈辱。但今天,它再次敞開——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世界級的經濟門戶。"一帶一路",讓中國的門,再次連接全球。
門,不該是城墻,而應是橋梁,門的故事,就是中國的故事。
從趙佗的南越國門,到林則徐的虎門,再到今天的港珠澳大橋——珠江口的每一扇門,都刻著中國的興衰密碼。
愿我們的國門,永遠敞開,如盛唐時萬國來朝,如大航海時乘風破浪。因為——門開,則天下通;門閉,則天下塞。
中國之盛,在于門常開。
古代香港誨域海防布局
古代香港的九龍寨城場
葡萄牙人貿易船
鴉片戰爭講述了海權盡失的可怕后果
“十五五”規劃將把香港發展納入國家整體發展藍圖之中,香港在諸多方面具備獨特的潛在優勢,包括航運物流發達等。圖為忙碌的香港葵涌貨柜碼頭。
港珠澳大橋工程路線起自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接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珠海連接線,止于珠海洪灣,路線總長為55公里,其中主體工程全長為49.968公里,“海中橋隧”長達35.578公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