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群賢堂展廳內人頭攢動,一場備受矚目的“科舉主題大展”——“三元及第——家國之夢與華夏文明傳承展”正式開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觀眾們前來參觀和打卡。
展覽匯集了來自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梓潼縣博物館等機構的十余件(組)珍貴文物,以時間為軸,完整勾勒出科舉制度1300年的發展軌跡。
歷史上僅有十余人符合“三元及第”
中國科舉制度初起自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首設進士科,到唐代基本完善了科目設置,至宋代確立“崇文抑武”國策,明清時期進一步形成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體系,最后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退出歷史舞臺。
這一史無前例、綿延千年的人才選拔方式,深刻而長久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社會價值觀,尤其是對教育的高度重視,直到今天依然如故。
本次展覽的主題“三元及第”一詞,便來自對科舉考試中一種罕見情況的形容,那就是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三次都考第一名。
若對標現在,那就是一個人從小升初、中考直至高考,每一次都是第一名——還不是全市或全省第一,而是全國第一。據記載,符合“三元及第”的狀元,歷史上僅有十余人。
一份來自清代的作弊小抄
在展廳內,有一面“白金榜”——觀眾們可以用馬克筆在白板上寫下留言——此處也是人最多的一個角落,大家熱情地寫下“金榜題名”“前程似錦”等祝福語,再署上自己的姓名。在現場,記者聽到有觀眾現場打電話給親戚,詢問家中明年即將高考的晚輩名字怎么寫,好給對方加個祝福。
這樣的方式很像情人橋頭掛小鎖,或者許愿池里扔硬幣。現場工作人員不得不每隔幾分鐘就擦一次白板,好給后面來的觀眾騰出留言空間。
袖珍夾帶
另一個格外吸引觀眾的展位,是展出的“袖珍夾帶”——展品來自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就是一份清代的作弊小抄,僅有一包手帕紙大小,打開來只見密密麻麻寫滿了蠅頭小字,可以說是非常用心了。
展品背后的展墻上還列舉了科舉常見的舞弊行為:除了夾帶之外,還有“倩代”(也稱“槍替”或“代考”)、重冒(使用不同的名字多次參加考試)以及瞻徇情面、考題泄露等等,一目了然,古今皆然。
五代·后蜀《尚書·禹貢》殘石經
正如高考“狀元”年年有,但未必個個都能功成名就一樣,一千多年的科舉歷史中雖然誕生過無數狀元,最終青史留名者亦是屈指可數。本次展覽現場,便有五位符合條件的著名人物單獨“上墻”,他們是王維、文天祥、張居正、徐光啟和林則徐,都是狀元出身,也是歷史名人。
作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楊升庵在展場亦擁有自己的“專屬展位”介紹,他那首著名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相信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人都會印象深刻。
石鎖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現場還特別設置了“縱馬鳴弓,封狼居胥——從武狀元到將軍的成長檔案”專題板塊,首次系統展示綿延1200余年的中國武舉制度。現場展出的兩個大石鎖,據說便是古代武舉們考試用的“啞鈴”。
“開筆禮”、配套講座豐富展覽內涵
開展當天上午,一場特別“開筆禮”儀式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義廟廣場舉行:小朋友們們身著漢服,通過正衣冠、拜師禮、朱砂啟智、分發文房、啟蒙描紅等一系列滿滿儀式感的活動,接受尊師崇禮的啟蒙教育。
當天下午,展覽的配套講座“中國考試的歷史演變——中國科舉與中國科舉博物館”在武侯書院舉行,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館長馮家紅為觀眾們詳細講述了科舉制度創立之前的人才選拔情況與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本次展覽的展期將持續至10月28日。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曾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