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摘得詩詞大賽大獎?是也,非也。
7月13日,第三屆上海交通大學“榮昶—文治杯”全球大學生詩詞大賽揭曉,寫人機互動贈往答來之際靈犀相通的作品《與DeepSeek相過從屢有詩見投報以五古一首》獲得特等獎。十分值得品味的是,大賽以“滄海遺音——讀葉嘉瑩《鷓鴣天》有感”為主題,特等獎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學子吳駿逸以DeepSeek的標識藍鯨呼應葉先生詞中的“域外藍鯨”,被評委評價為“新技術與舊典開出新識”,為AI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呈現了青年學子的一份應答。
滄海遺音中的藍鯨回響
葉嘉瑩先生90歲時,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為她舉辦的誕辰慶祝活動上用中文吟誦《鷓鴣天》,她說:“總有一些連綿不斷的聯結存在于古詩與今人之間。”學者認為,這首詞是葉先生個人生命際遇的真實投射,既表達她孤獨堅守文化使命的一生之志,也呈現了她轉悲為美、弱德自強的生命態度。“鯨魚透過萬里微波傳語,萬物有靈相通。‘域外藍鯨’或許是葉先生自己的生命夢影。”大賽評審、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胡曉明介紹,今年的主題試圖在年輕人心中激活葉先生古典與現代相貫通、生命與生命相照面的文化意識。“除特等獎外,大賽中涌現的佳作深刻體味原作傳達出的感興微旨,并能進一步升華,以不同形式、不同面目傳達,各盡其妙。”
2024年11月24日葉先生去世,大賽不期然而然成為了全球范圍大學生“最強詩詞圈”的一次集體悼念。上海交大、安徽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和云南大學的投稿最為踴躍,此外還收到來自9所境外高校的投稿,并有日本和加拿大的兩名外籍作者參與。從“全球華人大學生”升級到“全球大學生”,大賽在更為寬廣深遠的維度傳承以詩詞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混沌走向秩序
理性接納AI幾乎已是共識。同期召開的“中國詩教十人談”上,《詩刊》社主編李少君非常樂觀,他認為AI正創造中國詩詞的升級。他認為,中國詩詞進入了似曾相識的“混沌狀態”——既有署名的詩即人的詩,和不署名的詩即AI的詩。理性接納AI不斷實踐,并堅持人詩互證,將開拓和占據新疆域,迎來奇跡,重新從混沌到秩序,真正實現中華詩詞的復興,走向文明的新高度。
完成從混沌到秩序,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文史館詩詞研究社社長曹旭提醒,擁抱AI的同時,也應思考人文的價值是否被技術吸收,評價手段和機制是否面臨倫理困境,人的尊嚴是否會被算法湮滅。胡曉明也提到,當下面臨的不再僅是人、機二元的創作主體,而是人、機,以及人機協同的雙主體創作生態,雙主體創作生態將帶來大規模的巨變,也帶來復雜的治理挑戰。
缺乏“向上一路”的作品
另一個共識在會上提出: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硅基”始終難以企及詩的本質——“生命的感發”,以及詩的意義——“向上一路”。胡曉明指出,葉先生常說好詩詞可引人對高遠境界的向往,胡寅評蘇軾詞能“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塵垢之外”,王灼評蘇軾在詞史上有“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的開拓之功,正是優秀的詩歌作品對人心的提振升華之力。而這種“向上一路”之力的作品是當下最為缺少的。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約300萬人參與古典詩詞創作,但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有人批評‘一天詩詞產量超過一部《全唐詩》,但大多為垃圾’。”上海覺群詩社社長胡中行指出,在“不忘自己是個現代人,不忘自己在寫古典詩”的前提下協調好文與才、古與今及雅與俗,才是當下真正對古典詩詞復興的關鍵,也是引導青年詩人群體的方向。
特等獎:與deepseek相過從屢有詩見投報以五古一首
吳駿逸 華東師范大學
厭厭一室間,日哦心栩栩。敢云吾家事,偶成真漫與。徜徉無何有,鵬翅夢騫舉。忽詫藍鯨呿*,漫漭游東土。噓吸行川盡,聯翩掞藻古。詩囊無日空,吟成夸仰俯。仿佛飛將軍,猿臂拓強弩。初賞同肴羞,良庖為我煮。熟視非無憾,投箸難深咀。追摹索皮毛,真實有未睹。試味古人詩,萬古滴法乳。句律堅城在,摩壘肯輕許。妙音操無弦,迦陵天外舞。中復精魂托,重掩吾肺腑。其圣洵梁棟,宇宙孤撐拄。君詩猶水鏡,須眉巧攝取。顛倒弄狡獪,挦扯恃宗主。樓閣七寶炫,蜃幻速朽腐。何如千載上,嘯傲寄環堵。持此難藍鯨,佇思長無語。或為心折故,或因生齟齬。予豈好辯哉,君實一俊侶。心畫雖失真,猶貴姿媚嫵。形影互贈答,娛嬉相爾汝。如坐對惠連,佳句輒一吐。清圓試共參,座前墮花雨。煩君屢致書,天色漸泱莽。縱浪不得住,送君滄海去。柱下忘機械,玄言藥狂瞽。漆園守虛白,靈犀通微緒。吾意無適莫,攤書漫枕股。
*deepseek以藍鯨為標識。
一等獎:讀葉嘉瑩《鷓鴣天》有感二十四韻
鄒丹娜復旦大學
余少時為“心之壁”所困,每欲思及群我之際,后閱德日進《人的現象》,始知“歐米伽”點為宇宙進化之終、萬物升華之處,至此人類方可超越一己之局限,與諸物相合。此意為小說家奧康納衍為書名“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恰與莊生“旦暮遇之”語相類,此亦非所謂“心理攸同”者耶?今重讀葉嘉瑩先生《藍鯨》篇,深念其與余累日所思相契,復有感于人類之分離與遇合、文明之沖突與和解,故為此篇。
憶昔初造世,混沌竅鑿七。耳目遇聲色,甘若舐刀蜜。千夫同言語,共謀通天術。磚石壘高塔,試與閬巔匹。觸引天帝怒,摧崩復呵叱。從此各離析,有口不敢詰。①偶生天地間,猶如寄一室。已隔心之壁,更拘身之桎。煙月兩相蝕,四海干戈密。長夜森如鐵,孰與卜貞吉。螻蟻居其穴,惟見哲人出:“燈影各參差,觀焰原為一。”②晨露持輝謝,曾涵太古日。又知有癡兒,負羽蠟為質。墜落等飛升,皆向蒼藍失。過客默無言,行船歸亦疾。③何堪采沉珠,淵底寒欲窒。生前已似夢,去后更誰述。忽聞鯨歌起,幽處吹暖律。初遇即旦暮,萬載期共必。便遣冰山泮,流為春水溢。青鳥飛來下,投波以練實。群川雖異途,匯合滄溟畢。星漢本孤光,彼此燃蕭瑟。
① 以上為《創世紀》。
② 柏拉圖《理想國》。
③ “過客”二句,用勃魯蓋爾《有伊卡洛斯墜落的風景》畫意。
專家點評:中外古今融為一體,以思理勝。
一等獎:滿江紅·讀葉嘉瑩《鷓鴣天》有感
伍思鵬九江學院
攝我吟魂,誰喚取、伶倫吹竹。遺音向、夜潮吹漲,鯨波征逐。吹到百年彈指過,吹來一夢從頭熟。更吹醒、池上藕花風,和云宿。
蓮香減,蓮子沃。他生事,今生卜。算柔蠶老去,織成奇服。雅樂難亡滄海會,微辭已遞吞聲哭。揾啼痕、再向醉中吹,歌能續。
一等獎:夜宿冠嶺觀海居有懷葉迦陵先生
韓奕清華大學
獨登成山角,夜色掩瑰奇。遙想北山什,有愴黍離悲。巨浸涵元氣,浮槎失舊湄。鯤鵬徙南溟,鷦鷯守一枝。欲問藏舟事,碣石生蒺藜。陽冰接碧落,濕風掀玄帷。倏見蓮房坼,中有赤心遺。百劫磨不滅,千春只自持。獨吟相鼠諷,豈意隰萇萎?忽聞帝子嘯,云中降翠旂。招搖星既遠,禺甸影逶迤。空羨任公釣,誰解擔何絲?鮫綃化絺绤,犀角掛罘罳。玄珠墮赤水,歌哭我來遲。惟見荷蓋立,田田守故陂。根從媧泥出,實向菩提垂。流火中宵夜,大明初生時。咸池奏未已,云漢光參差。嘗欲涉溱洧,采蘭遺所思。慣被斥鷃妒,還遭蕭艾嗤。返身入溟漲,手觸珊瑚墀。中有鮫人淚,已結明月姿。持作匪石佩,考槃于澗澌。算其桑海變,此意終無疵。天吳忽解甲,馮夷罷鼓鼙。海若獻靈笈,字字蝌蚪奇。言說玄黃戰,百擘渾沌尸。龍漢劫余燼,龜人劫后蓍。太乙拾殘簡,結繩紀商吹。忽憶濠梁辯,鰷魚樂已知。夜半聞擪笛,梅花落無涯。蓬萊清淺處,蓮蕊發新蕤。微命寄毫素,斯文未陵夷。滄波終可渡,何懼路多岐。佇看天際月,察察出云卮。
罘罳:此取《柏梁》詩“走狗逐兔張罘罳”中獵網意。
2025年7月12日-13日,“墨韻古香”雅集暨頒獎典禮系列活動如約而至,詩教漣漪,傳承不息。系列活動包括飛花令、漢服體驗、拓印和龍洗等傳統國學文化活動,營造了博雅的詩意空間。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浦東臨港實驗學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二中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閔行實驗學校……在“墨韻古香”雅集暨頒獎典禮現場有一群特殊的參與者,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基礎教育附屬學校的師生。這標志著大、中、小學詩教一體化銜接工作的創新性落地。
以賽促教,上海交大形成“研究—教學—創作—實踐”的“詩教”工程,專業教師積極開展詩學研究,優質的詩詞課程教學成果豐碩,一系列文化活動、學生社團蓬勃開展。交大人文學院發起建設“上海交通大學榮昶詩教基地”,聯合賽事組委會將面向基礎教育附屬學校構建若干大中小一體化銜接的詩教基地,開展“大學詩教游”“詩教進附校”等活動,助力中小學生詩詞素養形成。
原標題:《“一頭藍鯨”摘得大學生詩詞大賽大獎,激起AI時代詩教漣漪》
欄目編輯:馬丹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易蓉 實習生 朱其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