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作者|張麟
編輯|王博
和電動汽車體量的增長速度相比,動力電池性能的提升則十分緩慢,甚至即將停滯不前。
2020年-2024年的5年期間,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從492萬輛猛增至3140萬輛,占國內汽車總量的比值從1.75%躍升到8.90%。此外,同時期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也從63.6GWh提升至548.4GWh。
與此相對的是,同時期純電新能源汽車的平均續航僅從378公里,提升至約500公里。
對于動輒提升幾倍甚至近十倍的新能源汽車體量變化,電池性能,尤其是能量密度的提升還不到一倍,可以說非常落后。
這種情況帶來了很多后果,比如現階段的電池性能即將撞到天花板,很快將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電池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然而大量的研發投入卻沒有換來有效的成果。
究其原因,是電池研發長期以來的以試錯為主要手段研發體系導致的。
就目前的搭載上車的動力電池而言,無論是正負極材料還是電解液配方,其材料定型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實驗,而這種實驗更像是一種經驗方向上的“碰運氣”。
為了滿足設計要求,工程師需要將不同的材料互相摻雜,并盡量滿足性能的平衡,電解液由于存在添加劑,更是成為了這一研發方式的典型代表。這個過程也被部分國外的工程師稱為“新時代的煉金術”。
因此,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AI。
6月11日,比亞迪與字節跳動Seed團隊宣布深化合作,共同成立“AI+高通量聯合實驗室”。 該合作旨在將字節跳動在AI for Science(簡稱“AI4S”,即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領域的技術優勢深度融入比亞迪的電池研發體系。
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電池廠商同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發與合作。
即使現階段的AI4S并不完美,但企業仍想賭一個未來。
1.經驗彩票
進入實驗室,在已經制定好的材料研發方向上,進行概率性的配比實驗,以找出滿足研發要求的電解液配方,如果成功,意味著一種新的電解液就此誕生,它可以讓動力電池的安全性提高一個數量級,這就是一個電池研發工程師的工作日常。
這個過程是隨機且枯燥的,一方面工程師對新制備的電解液性能并不能準確預測,能否符合設計要求只能依靠大量的嘗試。另一方面,配液、測試的過程極其單調、機械,很容易磨滅工程師的研發熱情。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電池廠商在耗費了大量的研發經費和時間后,研發效率仍然沒有提高。而且不僅是電解液,正負極材料的研發過程也與之類似。
電池材料的研發體系本質上是一個試錯過程,是由電池的本征性質決定的,作為電化學跨學科的產物,相比于制造一輛燃油車或開發一枚芯片,一款好的電池的誕生則充滿隨機性。
比如在電解液中,目前通用的導電鹽是六氟磷酸鋰(LiPF6),溶劑一般采用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但電解液中的添加劑則沒有公認的最佳配比,雖然其質量在電解液占比不到5%,但極大影響了電池性能。
天津力神在《電源技術》期刊上發布的《鋰離子動力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的研究進展》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成膜添加劑、高壓添加劑、低溫添加劑、阻燃添加劑和防過充添加劑等多個添加劑大類和數十種小類,以及其對電池性能的影響,如果將其排列組合,產生配方結果則數以億計。
工程師需要在這數以億計的答案中,找到最符合設計要求的配方。
蜂巢能源宣傳片中研發人員調配電解液,來源:蜂巢能源官方微博
行業領先的AI4S企業深勢科技電池材料研究員苗嘉偉對「甲子光年」說:“比如要研發一個低溫性能非常好,同時有一定快充能力的電池,研發人員可能會把一個低溫性能很好的電解液,和一個快充能力很好的電解液的組分混合起來,當然這種混合是遵循科學依據的,然后看下混合后的材料具有哪些特性。”
這種材料篩選雖然不是”拍腦袋”,但具有偶然性,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否得到想要的結果,往往是“通過嚴謹的手段碰運氣”。
某國內頭部電池供應商原副總裁王星(化名)同樣表示,在材料領域,某個科學家成功了,并不是他有多聰明,有時只是他運氣比較好。
這種經驗彩票帶來的結果,是極其漫長的研發周期。
例如,理想汽車動力電池高級總監柳志民曾經公開表示,理想汽車在2018年決定開始研發超充電池解決方案,并最終選擇了與寧德時代共同研發,2022年,寧德時代麒麟電池亮相,并首次搭載到了理想MEGA上。
從時間跨度來看,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的研發周期至少是5年。
2005年比亞迪第一款磷酸鐵鋰動力電池上市,這也讓比亞迪成為了國內同行業的領頭羊。在之后的時間里,比亞迪不斷對電池技術進行迭代升級,直到2020年3月,比亞迪推出了全新的刀片電池技術。
效率降低的背后,更本質的問題是,如果只依靠傳統的材料研發流程,企業可能永遠也造不出新一代的動力電池。
2.效率第一
導致電池材料研發效率低下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鋰電池的學術層面,全球的各個企業已經“抄無可抄”了。
比如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的雛形均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距今已經有超過25年的研發應用歷史;石墨負極更是在1980年,就被摩洛哥物理化學家Rachid Yazami證實了其可逆的電化學嵌入,他的研究讓現在超過95%的鋰電池都采用石墨作為負極。
無論是此后的鈉離子電池或磷酸錳鐵鋰電池,都是在此基礎上的修補和搭建。硅基負極稱得上是一個全新的材料應用方向,但現在仍處于商業化初期。
這意味著,目前世界范圍內頭部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比亞迪、LG、松下等,其產品的材料體系已經高度趨同,經過了近50年的探索而形成的能夠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電池材料體系,幾乎已經固化。
所以企業開始寄希望于通過AI4S,依靠大模型的計算能力來幫助自己突破現有的材料體系的桎梏。
AI4S究竟是怎么發揮作用的?
首先是文獻和理論學習的基礎能力。目前幾乎所有的在電池研發領域應用的AI4S工具,基礎大模型的訓練數據均來自大量公開的文獻、論文和相關實驗數據。
深勢科技算法研究員陳思安告訴「甲子光年」,AI4S在進行材料篩選和計算時,也是有范圍框定的,例如動力電池的材料中絕不會出現鈾元素。
這種基礎模型也是提高研發效率的基礎。論文《AI for Science時代下的電池平臺化智能研發》中提到,電池研發人員大約會將23%的工作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文獻調研中。
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AI4S產品將會通過高通量計算(如密度泛函理論DFT、CALPHAD相圖計算)快速篩選合適元素、材料組合。
這個過程的計算體量非常大,也是AI4S技術相對于傳統的以研發人員經驗進行材料開發流程的最大區別。
苗嘉偉表示,在電解液的研發過程中,一個有經驗的工程師,在常規手工實驗條件下,一周最多只能開展2-3個電解液配方的實驗,每個配方將裝到5-10個紐扣電池上進行測試。但AI4S工具可以在前期生成數萬個符合理論要求的配方,工程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篩選,最后留下3-5個最優的配方進行實驗驗證,此時的成功率要比工程師憑借科研經驗自己調配的高的多。
AIS4在電解液研發領域的應用流程和效果示意,來源:深勢科技
王星告訴「甲子光年」:“AI4S工具的本質是計算效率的提升,它并沒有顛覆研發流程,但把研發時間縮短了,同時它的計算過程又可以把很多復雜的因素同時考慮進來。”
這種高通量計算帶來的材料篩選結果,能夠很好地拓展工程師的研發邊界,讓其研發出新材料的可能性增加。
除了高效的計算,高效的測試實驗也是AI4S提高材料研發效率的關鍵點。
在電解液研發過程中,確定配方后的配液、組裝,以及把原型電池放到機器上測試,這個流程是十分固定的,但卻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因此,一些企業開發了自動化的合成、測試系統。比如奔曜科技的全自動投料、合成反應與表征系統,深勢科技的智能實驗室系統(LIMS)等。
這些系統一般都可以完成自動混合、攪拌電池材料,在控制反應溫度等參數的情況下,對電池樣品進行性能測試,并輸出結果。相比工程師的手工操作,自動化的系統能夠7×24小時不間斷運作,快速而精確,相關結果還能反哺大模型。
陳思安告訴「甲子光年」:“實驗流程自動化的意義在于,把實驗人員從機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把時間投入到材料研發過程,這對于動力電池產業有更深遠的價值。”
2024年3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寧德時代設立的香港研發中心最主要聚焦于AI4S。他稱:“挖掘新能源材料、體系和應用方案的AI都是要聚焦做的事情。”
《鋰離子動力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的研究進展》一文中也明確表示:“通過量子計算的方法來優化篩選添加劑,能更精確、高效地獲得添加劑的優選方案。”
電池供應商正在把AI4S當做開發新一代動力電池產品的“銀子彈”,即便目前的AI4S工具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數據鴻溝
AI4S在電池研發領域的應用,最大的問題出在數據上。
由于AI4S基礎大模型的訓練數據均來自公開的文獻、論文和相關實驗,這導致其數據量并不豐富,尤其缺乏實驗失敗的數據,這對大模型的訓練來說同樣至關重要。
根據谷歌學術、Web of Science以及其他主流公開文獻專利數據庫的統計,目前全球范圍內已發表的與電池相關的科學文獻超過400萬篇。
與自動駕駛模型對比來看,目前,小鵬汽車用于訓練基座模型的視頻數據量高達2000萬clips,這一數字今年將增加到2億clips。雖然這是兩種不同的數據形態,但就體量而言,電池領域的文獻體量對于大模型訓練來說,實在稱不上龐大。
陳思安和苗嘉偉在和「甲子光年」溝通時,也認可目前行業數據缺失的現狀。
王星也向「甲子光年」表示:“在網上檢索的論文,然后把里面的重要數據扒下來,這就是目前訓練模型的一個方式。”
除了公開數據的不足,電池廠商自己的數據,很多情況下也并不能直接應用于大模型訓練。
陳思安表示,電池廠商自己的數據一般都有極高保密程度,不會在云端部署,也就無法在前期對AI4S產品進行訓練。同時企業數據的保存程度、可靠性、一致性都不太好,一般需要對數據進行清洗才能導入大模型的數據庫,否則可能會讓大模型的計算結果偏離預期。
王星更是直言:“現在我沒見過哪家企業能把自己的實驗數據整理的很好的。”
由于這種數據缺失,完全依靠AI4S產品進行電池材料研發,很可能會得到一個符合理論邏輯但不符合產業常識的錯誤結論。
王星表示:“在使用AI4S做材料研發的過程中,有的時候系統會‘胡說八道’,不懂的人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資深的研發人員一眼就能看出來它輸出的結果有基礎性的錯誤。”
因此,目前在使用AI4S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工程師去做人工的參數干預和結果篩選、驗證。
深勢科技對「甲子光年」表示,現階段在整個學術界和產業界,使用AI4S做材料研發過程中,都會有一定的人工參與,比如在大模型計算過程中認為設置條件限制。但這并不能說明AI4S是低效的,其計算、篩選結果同樣會讓研發人員產生靈感,并指導接下來的實驗和測試。
所謂的大模型,并非一個一步到位的真理機器,由于種種原因,AI4S在電池材料的研發過程中仍需要閉環與迭代。
但只要其下一輪的輸出結果比上一輪好,動力電池的研發進展就會更容易實現突破。
*應受訪者要求,王星為化名
(封面圖來源:AI工具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