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高調的莫迪政府,這次似乎低下了頭。剛剛傳出消息,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時隔五年再次踏上訪華之路,先赴北京會見中國外長王毅,隨后出席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外長理事會會議。
他此行的每一步,都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目光。在中印邊境還未完全恢復常態、兩國關系依舊處于敏感期的背景下,蘇杰生此時訪華,不禁讓人聯想到一個詞:轉折點。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安排,而是印度在陷入內外交困下的一次戰略回轉。在過去幾年,印度對中國態度強硬,處處與華叫板。
2020年邊境沖突后,雙方關系急轉直下,中印直航中斷,經貿合作停滯,人員交流凍結。印度不僅在邊境問題上大做文章,還在數字稅、關稅等領域對中國企業頻頻出招,試圖借此向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表忠心”。
新德里一度幻想通過與美國的“準同盟”關系,換取全球舞臺上的更多籌碼,甚至在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上頻頻唱反調。
印度防長多次拒簽聯合聲明,對中國提出不實指責,外交官更是屢次在國際場合挑起爭端。這些操作看似張揚,實則暴露出內心的不安和戰略上的搖擺。印度似乎一直希望在中美之間靈活游走,從兩邊各取所需。
現實很快給了莫迪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隨著特朗普政府重新掌權,美國對印度的態度急轉直下。過去幾年里,印度為討好美國所做的“功課”非但沒換來優待,反而迎來了無情的懲罰。
2025年初,美國宣布對印度鋼鐵、農業、汽車等多個領域加征關稅,威脅進一步征收高達500%的懲罰性稅率。
原本寄望于美印貿易協議的莫迪政府,竟連一個“高抬貴手”的機會都沒換來。特朗普政府的態度異常強硬,不僅拒絕妥協,還公開要求印度在能源進口、軍購項目以及產業鏈轉移中全面配合美國戰略。
印度試圖通過強硬回應、加征報復性關稅來挽回顏面,卻進一步激化了雙邊緊張局勢。印度發現,自己不僅沒能借中美博弈漁翁得利,反而在夾縫中被兩邊擠壓得透不過氣。
美國的“極限施壓”戰術讓印度意識到,自己根本不是那個可以與中國抗衡、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反而成了一個被左右利用的小角色。
在這場關稅戰中,印度不僅損失了出口市場,還失去了對外博弈的主動權。與此同時,印度國內也爆發了一場“稀土危機”。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稀土產業鏈的主導者,控制著90%以上的加工產能。
2025年初,中國對部分中重稀土元素實施出口限制,原本是為應對西方技術封鎖而實施的反制措施,卻波及了印度的汽車產業。塔塔、馬魯蒂鈴木等印度主要車企紛紛示警,稱若無法盡快恢復稀土供應,8月起將全面停產。
印度汽車零部件商甚至直言,一顆價值不到五美元的稀土磁鐵,可能讓整輛價值兩萬美元的汽車報廢。
這場看似“小零件”的風波,直接撼動了印度制造產業的根基。印度政府緊急撥款250億盧比扶持本土稀土項目,但技術瓶頸短期難以突破,國內開采與加工尚處于起步階段,根本無法填補供應缺口。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印度企業被揭發偽造用途文件,將中國產稀土轉賣美國軍火商,嚴重損害中方信任。中方隨即加強審查,進一步壓縮出口額度。
這讓印度在外交層面更加被動,失去了解決問題的靈活空間。蘇杰生此次訪華,顯然肩負著為印度經濟“解渴”的緊迫任務。除了稀土問題,中印之間還有中斷近五年的直航航班問題。自2020年起,由于疫情和邊境沖突,雙方直飛航班全面暫停。
2024年10月,中印達成臨時邊界協議,關系出現緩和跡象。2025年初,印方提出恢復直航意愿。中方對此持開放態度,愿意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推動人員交流重啟。蘇杰生此番特意赴京,便是希望在恢復航班、推動人文交流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印度的轉變并非沒有警示。在過去幾年中,莫迪政府為了爭取西方支持,頻頻對中國企業施加壓力,限制中企在印投資,阻撓技術合作,營造出一種“去中國化”的氛圍。事實很快證明,印度難以承接被轉移的全球產業鏈,中國的制造業地位并未動搖。
這場“賭局”,印度不僅沒贏,還差點搭上了整個經濟的未來。在面對美國的強硬征稅和中國的理性反制時,印度幾乎陷入了“腹背受敵”的處境。蘇杰生的這次北京之行,既是一次低調的“和解”,也是一次帶著現實壓力的“求援”。
中國對恢復中印關系始終持開放態度,但這份善意是有前提的。中方明確要求,印度必須在稀土等戰略物資領域整肅市場秩序,杜絕轉售濫用情況。
同時,在經貿合作方面,印度應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停止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政策。只有在互利共贏、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合作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
從上合組織的多邊舞臺來看,印度的表現也需要轉變。過去幾年,印度在上合和金磚等平臺頻頻“唱獨角戲”,多次拒簽聯合聲明,刻意回避對巴基斯坦的安全指責,甚至被質疑“攪局上合”。這種行為已引發多個成員國的不滿,若繼續如此,只會讓印度在組織中越來越邊緣化。
此次蘇杰生訪華,中方給予了足夠的尊重與耐心,安排了高規格的雙邊會談,并積極協調多邊議程。這既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胸懷,也昭示了中印合作的巨大潛力。
但這種機會不是無限的,若印方繼續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可能兩頭落空。印度若想真正“起飛”,必須看清現實——與中國合作比對抗更有益。無論是稀土供應、技術轉讓,還是投資合作,中國都是印度無法繞開的關鍵伙伴。
在全球格局劇變的大背景下,唯有放下偏見,擁抱多邊合作,才是印度通往未來的正確道路。對中國而言,穩定的中印關系不僅有助于區域和平,也有利于推動以亞洲為主導的新型國際秩序。中國不會拒絕任何一個愿意實事求是、平等協商的伙伴,印度要做的,就是拿出真正的誠意與行動。
從這次蘇杰生的北京之行可以看出,印度或許已經意識到,過去那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外交策略走不通了。在被美國關稅訛詐之后,印度或許別無選擇。改善與中國關系,才是走出困境的理性之舉。
信息來源:
[1]將赴天津出席上合會議,釋放中印關系緩和信號,印度外長時隔五年訪華
2025-07-14 06:45·環球網
[2]印度外長時隔五年訪華 2025-07-14 09:04·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