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程琦7月14日報道:為打擊假藥、回流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由國家醫保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藥品追溯碼在醫療保障和工傷保險領域采集應用的通知》中的關鍵規定已開始影響藥品流通領域。根據《通知》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在銷售藥品時必須掃描藥品追溯碼,方可進行醫保基金結算,正式邁入“無碼不結算”時代。
東方網記者近日走訪了滬上多家藥店與醫療機構,發現藥品追溯碼的應用已悄然鋪開,從藥店柜臺到消費者手中,這張小小的“電子身份證”正切實改變著藥品的流通生態。
記者走訪:藥店積極響應,“一藥一碼”已成常態
隨著新規落地,記者走訪發現,滬上多家醫院和藥店已積極響應。在南京路上的第一醫藥,記者看到收銀臺的醫保服務專區已擺放出“賣藥必掃碼,買藥請驗碼”的醒目提示。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店內貼有藥品追溯碼的藥品比例已超過70%,消費者對此的關注度和咨詢量也越來越高。“有不少消費者在看到新聞和藥店的提示后,再購藥時,會現場掃碼試試。”
在益豐大藥房,記者購買了一盒三九感冒顆粒,其外包裝上的條形碼即為藥品追溯碼。掃描后發現,除了藥品的生產批號、廠家等基本信息外,還可以查詢到總掃碼人數、掃碼時間等擴展信息。
在醫療機構,藥品追溯也已有效落實。近日,上海市中醫醫院為患者開具的中藥飲片上均已附有追溯碼。記者使用支付寶掃描了一款“制厚樸”外包裝上的追溯碼,信息顯示其產地為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飲片生產企業為吳江上海蔡同德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追溯信息中甚至包含了藥材種植時間、采收時間以及呈現藥品生長過程的照片。
市民王先生在體驗了這項新功能后表示:“這個功能太好了,以前就聽說過假藥和回流藥,所以我們只敢在醫院或大的連鎖藥店才敢買藥,有了這個碼,藥販子和醫藥機構就有‘緊箍咒’了!”
政策落地:7月1日起“無碼不結算”,精準打擊違法行為
根據國家醫保局等四部門發布的《通知》,自2025年7月1日起,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在銷售藥品時,必須掃碼后方可進行醫保基金結算。對于此前采購的無碼藥品,將列入“無碼庫”進行過渡性管理。而從2026年1月1日起,所有醫藥機構均需實現藥品追溯碼的全量采集上傳,零售藥店還需在購物小票上打印藥品追溯碼信息。這一舉措旨在精準打擊近年來時有發生的“回流藥”倒賣和假藥劣藥等違法行為。
所謂“回流藥”,即不法分子利用醫保基金購買藥品后轉手倒賣,騙取醫保基金。去年,長寧區檢察院就辦理了一起藥販子在社區醫院周邊回收老人藥品,查獲3000余盒的案件。而生產、銷售假藥更是危害巨大,今年初,最高檢就公布了一起涉案600多萬元,不法分子冒充中醫世家,將普通食品包裝成“神藥”銷售的特大案件。
藥品追溯碼的全面應用,相當于為每一盒藥品都賦予了唯一的“身份證”。一盒藥只能被最終銷售一次,若被重復掃碼結算,大數據系統便會發出預警,從而讓“回流藥”、串換藥品、假冒偽劣藥等無處遁形,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看病錢”和“救命錢”。
消費提示:學會驗碼,警惕“回流藥”
醫保部門提醒市民,在購藥后可主動掃碼查驗。如果掃描結果顯示“查詢到僅有1次銷售信息”,且購買信息與本人相符,則說明藥品來源合法;若顯示“查詢到有2次及以上的銷售信息”,則應立刻警惕,該藥品極有可能是假藥或“回流藥”,可向售出機構索賠并向有關部門舉報。
值得注意的是,中藥飲片、醫療機構院內制劑以及住院期間使用的部分散裝藥品,目前暫無賦碼要求。此外,藥品追溯碼不同于常見的“69”開頭的商品條碼,它是用于藥品監管的唯一身份代碼。
如何使用與判讀藥品追溯碼?
醫保部門提示,消費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查驗藥品“前世今生”:
1、國家醫保局微信公眾號:進入公眾號,點擊“醫保服務”中的“藥品追溯信息查詢”進行掃碼。
2、國家醫保服務平臺App/小程序:登錄后,在首頁點擊“藥品追溯信息查詢”功能進行掃碼。
3、支付寶App:首頁點擊“掃一掃”,即可掃描追溯碼并跳轉至“碼上放心”小程序查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