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媽媽
關愛日記
她們以愛心為源,點燃希望之火
她們以行動為槳,護航成長之路
她們與留守兒童結對守望,
被孩子們甜甜地喚作“愛心媽媽”,
今天,小編帶你走進“她們”的故事。
“來了來了,等我10分鐘!”6月6日下午5點20分,茍曉芳匆匆掛斷電話,抓起外套就往外跑。電話那頭是社區工作人員,邀請她參與“愛心媽媽”賦能活動的籌備會議。這樣的場景,對茍曉芳來說已是常態。
作為宣漢縣“巴山鳥巢”負責人和一名“愛心媽媽”,茍曉芳的每一天都圍繞著孩子們轉。從創業到做公益,她的故事不僅關乎奉獻,更是一場關于自我成長的旅程。
“巴山鳥巢” 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
“為孩子建一個溫暖的家”,是宣漢縣“巴山鳥巢”微改革項目的初衷。這個公益平臺主要服務困境兒童和在職職工子女,提供“公益托管+”的陪伴保護服務,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也讓孩子們在課余時間有學習和成長的樂園。
在茍曉芳的記憶里,愛的種子早在童年就已埋下。小時候,她家是村里少數有電視的家庭,鄰居們常聚在一起觀看。那時她就想:“要是每家每戶都有電視該多好。”
雖然長大后沒能實現“家家有電視”的夢想,但她用另一種方式兌現了兒時的愿望——在“巴山鳥巢”,孩子們可以上書法、鋼琴、舞蹈課,參與勞動實踐,接受課后輔導,這里成了他們的“第二課堂”。
“我們不僅要幫助孩子,還要讓他們明白,別人的幫助不是理所當然的。”茍曉芳說。她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和獨立性,希望通過公益傳遞積極的正能量。
“競賣”一頭豬,點亮一束光
為了幫助一對困難姐弟,在殺年豬時節,茍曉芳策劃了一場“愛心競賣活動”,并喊來社會各界參與競拍。
“一開始,那對姐弟很害羞,低著頭不說話。”茍曉芳回憶道。但隨著競拍價格不斷攀升,孩子們的眼神逐漸亮了起來。最終,這頭豬以2萬多的價格成交,姐弟倆笑了,這讓茍曉芳倍感欣慰:“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和自信在他們眼里重新燃起。”
這樣的故事在茍曉芳的公益生涯中并不少見。2004年創業以來,她一邊經營事業,一邊堅持公益。她說,自己的公益情懷源于家庭的熏陶。在茍曉芳的婚禮上,父親送給她的三個詞至今銘記于心:勤勞、善良、禮讓。“在有愛的家庭里長大,自然也想把愛傳遞出去。”
為了更好地用專業知識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茍曉芳在忙碌間隙,還考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并盡可能多地去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以便給孩子帶去更豐富多彩的東西。
對于接下來的計劃,茍曉芳思路清晰:一方面深化山村學校周末寄宿陪伴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更多關愛,同時開展“愛心媽媽”賦能培訓,提升志愿服務隊伍的專業能力。
來源:川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