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誕生以后吸收了周圍大量的物質,所以太陽的質量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質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0.14,從占比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太陽的質量非常大,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當中,地球是唯一一顆誕生了生命的星球,生命是地球演化的奇跡,生命的出現不僅僅徹底改變了這顆行星的面貌,更是賦予了地球獨特的生態活力和復雜性,生命出現后,地球的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約35億年前,原始海洋中的藍細菌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逐步將地球大氣從無氧狀態轉變為富氧環境。
這一過程被稱為“大氧化事件”,氧氣濃度的提升不僅催生了臭氧層,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傷害,更奠定了后續復雜生命演化的地球化學基礎。生命對地球地質過程的影響遠遠超過傳統的認知,生物通過物理和化學作用直接參與巖石風化、沉積物形成及地貌塑造,生命對地球的影響深遠而多維,從化學環境到地質結構,從微觀代謝到宏觀生態,其無處不在的印記塑造了這顆行星的獨特面貌。人類作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從誕生以后就開始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奧秘,經過幾千年的科技發展,現在人類已經能夠走出地球探索宇宙,這說明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當人類走出地球以后,人類對宇宙充滿了好奇,人類想要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中是不是存在外星生命?
帶著這些疑問,人類走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為了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們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說在1977年的時候,NASA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這兩個探測器對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外行星及其衛星進行了近距離的觀測,發回了大量珍貴的圖像和數據,讓人類首次清晰的看到了這些行星的細節,兩個探測器在探測過程中發現了多顆此前未知的衛星,例如旅行者2號發現了天王星的10顆衛星和海王星的6顆衛星,為太陽系衛星家族增添了新成員,也讓科學家對行星衛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多研究素材。
旅行者1號于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成為首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旅行者2號也在2018年進入星際空間。它們攜帶的儀器持續測量星際空間的磁場、粒子等環境參數,使人類首次直接獲得星際空間的一手數據,開啟了對星際空間探索的新紀元。旅行者1號和2號在飛行過程中,對太陽系和星際空間中的磁場、粒子、電波等多種物理現象進行了長期觀測和測量,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數據,為空間物理學、天文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而且探測器上面還安裝了金唱片,這個金唱片上面記錄了地球的位置,太陽系的位置,人類的聲音、動物的聲音和大自然的聲音。
科學家認為,如果有一天這個金唱片能夠被外星文明捕捉到,或許外星文明能夠根據上面的信息找到地球,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問,外星文明能夠看到人類的信息嗎?其實當時科學家在設計金唱片的時候,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了,唱片上有關于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信息,通過脈沖星地圖來表示。脈沖星是宇宙中極為穩定的天體,其發出的脈沖信號具有獨特的周期性,就像宇宙中的“燈塔”。外星文明如果有足夠的天文學知識和觀測能力,應該能夠識別出脈沖星,并通過解讀地圖上的脈沖星相對位置和周期信息,大致確定地球的位置。
此外,金唱片上還有關于氫原子超精細結構躍遷的記號,這是一種基于基本物理原理的標識。因為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其超精細結構躍遷頻率是一個固定的物理常數,任何具備一定物理學基礎的外星文明都有可能理解這個記號所代表的意義,進而以此為基準來解讀唱片上其他與頻率、時間等相關的信息。科學家認為,如果說外星文明具備與人類相當或超越人類的科技水平,那么它們就能夠看懂金唱片上面的內容,如果說外星文明的科技比較落后,可能無法理解金唱片上面的記號,比如說他們可能還沒有發展出能夠探測到脈沖星的技術,或者對基本物理常數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那么就很難解讀唱片上面關于地球位置和其它關鍵信息的記號。
不過可惜的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并沒有發現外星生命,而且它們的電池電量即將耗盡,到時候它們將會變成流浪探測器,永遠的在太陽系中飛行下去,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生命嗎?對于這個問題,科學家認為,宇宙浩瀚無窮,在宇宙中行星和恒星的數量多的數不過來,如此多的恒星和行星當中,一定有其它的星球上面存在生命,而且它們未必像人,它們的生命形態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要知道我們的地球生命都屬于碳基生命,碳能夠形成四個共價鍵,這使其可以與多種元素,如氫、氧、氮、硫等形成穩定的化學鍵,從而構建出復雜多樣的有機分子。
而且地球的地殼、海洋和大氣中都含有豐富的碳元素。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大氣中,通過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轉化為有機物質,進入生物鏈循環。同時,地球上還存在著大量的碳酸鹽巖石和化石燃料等含碳物質,為生命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碳源。不過在宇宙中的其它星球上面,不一定都存在碳基生命,還可能存在其它的生命體,比如說硅基生命,硅基生命作為一種備受關注的非碳基生命形式,可能有著獨特的生命形態與特征。從結構上看,硅基生命可能以硅氧鍵或硅碳鍵為基礎,構建出類似蛋白質和核酸的生物大分子。這些硅基分子在穩定性上遠超碳基分子,能夠在高溫、強輻射等極端環境下保持結構穩定。比如在火山噴發區域或是靠近高能星球的行星表面,碳基生命難以立足,而硅基生命或許能在此繁衍生息。
硅基生命的新陳代謝和能量獲取方式也和碳基生命類似,其代謝過程可能不再依賴碳基生命所熟知的光合作用或者化學能,而是通過硅基分子的特殊反應來轉化能量,這種生命體是宇宙中比較強大的一種,除此之外還可能存在硫基生命,硫元素在生命化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碳基生命中,硫是某些氨基酸的組成部分,如半胱氨酸和蛋氨酸,這些氨基酸對于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至關重要。硫還能形成二硫鍵,幫助穩定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使蛋白質能夠更好地執行生命活動。硫也是某些輔酶和輔基的組成部分,如硫辛酸,它在生物體內的能量代謝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基于硫元素的這些特性,硫基生命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在一些富含硫元素且環境極端的地方,比如說火山口附近和溫泉中,硫基生命可能以硫為骨架,構建出了獨特的生命體系,除了這兩個外星生命體之外,有一些學者還提出了氮基生命,氮基生命的化學結構和功能特點充滿想象。在化學結構上,氮基生命可能以氮元素為核心,構建出獨特的生物分子。氮原子能與自身形成長鏈,這為氮基生命形成類似碳基生命中的核酸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提供了可能。這些氮基分子或許能承擔遺傳、催化等生命活動,實現氮基生命的自我復制和代謝等功能。從理論上來說,氮是宇宙中比較豐富的元素之一,而且在生物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地球生命的核酸中,氮元素是堿基的組成部分,對于遺傳信息的傳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使得科學家推測,在宇宙的其它角落中,氮元素有可能成為生命的基礎元素,形成了氮基生命,目前人類對非碳基生命的研究雖處于初步階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1891年,天體物理學家儒略申納爾首次探討了硅基生命的可能性,盡管后續建立硅氫化學體系的嘗試未獲成功,但這一設想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在對土衛二、木衛二等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的星球或衛星的探測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多種可能為非碳基生命提供營養的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這些發現為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間接證據,也讓科學家們對宇宙生命的多樣性有了更多的猜想和期待。
雖然說現在人類還沒有發現外星生命,但是科學家一直都在不斷的努力和探索,人類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外星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的科技不夠強大,目前來說,人類還沒有辦法飛出太陽系,這使得人類沒有辦法探索更遙遠的星球,而且之前人類探索外星生命,基本上都是按照地球生命誕生的條件和環境開始尋找的,對于一些寒冷的,環境惡劣的星球來說,人類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它們,這也是導致人類沒有找到外星生命的原因,如果說人類的科技能夠大幅度提升,飛船能夠飛出太陽系,那么人類探索外星生命就會更加簡單一些,要知道在太陽系外,可能存在很多外星生命,比如說在銀河系中,行星的數量大約存在1000億顆。
如此多的恒星和行星,不可能只有地球這顆行星誕生了生命,所以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外星生命,人類探索外星生命,不僅僅是出于好奇,從科學層面看,這有助于我們理解生命的起源與演化,突破地球生命局限,拓展生命認知邊界。若在其他星球發現生命,將是對生命理論的重大補充或顛覆。從哲學角度,它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明白我們或許并不孤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