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樹媽媽
來源丨小樹媽媽
ID丨tree2050
01.
想問問大家,孩子報志愿,你會尊重他的興趣,讓他選自己喜歡的專業,還是出于現實考慮,勸他選個熱門好就業的?
之所以聊這個,是因為前幾天,我看了一部紀錄片《無答案之書》,其中一位嘉賓是2014年的江蘇高考狀元吳呈杰。
江蘇省的高考難度,大家都懂,妥妥的“地獄模式”。
吳呈杰呢,不光拿了狀元,分數還比第二名高出十來分,說他是學霸中的學霸,一點也不夸張。
采訪中,他提到了自己報志愿時的一個細節,讓我特別觸動:
高考出分后,他原本想報考北大的新聞傳播專業。
然而身邊的人都反對,連當時采訪他的記者們,也勸他:
“孩子,這么高的分數,讀新聞?太可惜了!”
那時剛成年的吳呈杰,對新聞這個專業,還只是感興趣,沒有深入了解過。
加上有業內人士的勸說,他動搖了,最終選擇了當時最熱門,錄取分數也最高的光華管理學院。
從世俗的角度看,這樣選無疑是最有性價比的,沒有浪費他的高分。
但上大學后,吳呈杰卻越來越迷茫。
因為他發現,大學生活依然是“做正確的事”,“做應該做的事”,唯獨忽略了自己真正喜歡什么。
比如大一時,有學姐給他分享所謂的“成功模版”:
大一選水課刷績點;大二實習豐富簡歷;大三保研、申請出國;大四權衡利弊做選擇。
吳呈杰把這種模式,稱之為“預制大學生”,每一步都是“最優解”,快速通往成功。
但人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不能一輩子被預設的軌道束縛。
借用心理學卡爾·榮格的一句話:
“如果你無法成為你自己,那么你就會一輩子都在尋找自己?!?/blockquote>所以大學四年后,學金融的理科狀元吳呈杰,還是變成了記者吳呈杰。
后來雖然辭職,但做的也是播客、影評這些和新聞媒體相關的工作。
兜兜轉轉,他還是回到了18歲時心心念念那條路。
02.
吳呈杰的經歷,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孩子:鐘芳蓉。
2020年,她以高考676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績,考上了北大,卻因為報考引發了熱議。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考古這個行業,辛苦又沒有“錢途”。
而鐘芳蓉出身農門,家境不好,所以當時很多網友覺得她“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甚至有人指責她不孝順,應該選個熱門高薪的專業,來減輕家庭負擔。
同樣是高分,同樣是被外界不理解,鐘芳蓉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她很堅定的告訴記者:
“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
不過,她的“喜歡”,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隨著成長一步步明確下來的方向。
鐘芳蓉從小就對歷史很感興趣。
小時候,她常去舅舅家翻看歷史書,特別喜歡《文成公主》的故事,還有馬王堆漢墓的文物,一看就入迷。
上高中時,她讀到了“敦煌女兒”樊錦詩寫的《我心歸處是敦煌》,一下子被打動了。
從那以后,樊錦詩就成了她的偶像,她也開始向往考古,想以后能像樊錦詩一樣,為保護文物出一份力。
鐘芳蓉的父母也特別支持她,她媽媽在央視采訪中說過:
“我們都不懂這些,孩子喜歡什么,就讓她學什么,我們相信她。”
正是這份來自內心的熱愛和家人的支持,讓她每一步都走得特別堅定。
畢業后,她沒有“哭著找工作”,也沒有“后悔選錯專業”,而是踏踏實實地走在了自己熱愛的路上。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
就在去年,鐘芳蓉以面試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敦煌研究院,成為了一名石窟考古研究員。
在這個“上岸”越來越難的時代,她不僅本科畢業就有了編制,待遇也不錯,研究院給她安排了一間單間公寓,生活基本無憂。
聽她爸爸說,女兒在敦煌過得很好,工作也很喜歡。
其實考古這份工作,不只是她喜歡,也比很多人想象的更有前景。
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保護,考古這塊也開始吃香了。
冷門專業翻紅,像鐘芳蓉這樣的年輕人,趕上了行業發展的上升期,未來的路也越走越寬。
其實每個孩子,生來都是自帶口糧的。
父母少點焦慮,多點信任和支持,孩子反倒可能收獲意料之外的成功。
03.
說到支持孩子的熱愛,我經??戳粞哉f: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怎么辦?
確實,很多孩子從小只顧學習,很少有機會去思考、探索自己未來想干什么。
報志愿的時候,幾乎是盲選,結果上了大學,才發現根本不合適。
就像前兩天熱搜上,那個從北大退學,又復讀考上清華的小郭同學。
他叫郭恩惠,2019年以669分,考進了北大護理系。
當時對專業本就了解不多,加上出身農村,父母給不了他太多建議,小郭就沖著“北大”的光環,服從調劑進了護理專業。
開學第一節是禮儀課,老師發了護士服和帽子,讓大家穿上后適應身份,練習溝通。
小郭一穿上護士服,就特別難受別扭,感覺“自尊心都碎了”,完全沒辦法接受這種職業形象。
所以這節課上了10分鐘,小郭就申請退學,兩天后就回家復讀了。
其實,從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起,他對護理專業就不太滿意。
加上身邊人議論他“高分當護士太屈才”,同學調侃他“以后給自己打針”,他內心也越來越抵觸。
然而被名校光環晃了眼,又聽說北大護理很不一樣,小郭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到了。
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以為自己能接受,結果真到了那一步才發現,根本跨不過去。
幸運的是,他在第二年,又以716分考上了清華。
不過這次入學也不是一帆風順,他又降級從電氣轉入計算機,這才找到真正喜歡的事業。
這件事引發了不少討論,有人覺得他勇敢追夢,也有人質疑浪費資源。
小郭本人態度也很明確:
“我不覺得這是多光榮的事,一年時間是浪費,不值得效仿?!?br/>
他還勸其他孩子,“報考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要學的專業是什么,也要想明白自己要走的路是什么樣的?!?/strong>
是的,小郭有重頭再來的機會,因為自己天賦高,對普通孩子來說幾乎沒有可參考性。
更不用說,他為了找對方向,光大學就讀了“6年”,再加上研究生,時間和經濟壓力都不小。
聽過一句很扎心的話:普通人家的孩子,試錯成本是巨大的。
因為對普通家庭來說,一次復讀、一次轉專業,可能就意味著幾年積蓄打了水漂。
而沒有引導,孩子只能靠自己摸索,注定要走更多彎路。
所以,與其等孩子進了大學才發現不合適,不如在報志愿前,就幫他把功課做足。
我覺得有三點特別重要,一個是早期的觀察。
?孩子平時干什么特別專注,特別投入,這是熱愛。?孩子做什么要比別人更輕松,或者經常經常被夸,這是天賦。
?孩子的性格怎么樣,是外向活潑,還是內斂沉穩,這是性格。
咱們再根據這些特質,去找孩子喜歡,擅長且適合的大方向。
再有就是體驗和深入了解,不然很容易被那些高大上的專業名稱唬住。
我們可以帶孩子去看展覽、聽講座、參加夏令營、接觸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
雖然和專業學習有差距,但這樣動手實踐,要比空想靠譜得多。
04.
志愿填報,說到底,就是在幫孩子回答一個問題:他想過什么樣的人生?
3個孩子都在提醒我們:
真正的成功,不是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是找到心之所向。
哪怕這條路不是所謂的主流賽道,哪怕終點只是平凡的自己。
我們當父母的,能幫孩子看清自己,在生存和自我實現之間,找到一條相對平衡的路,然后堅定地支持他,這就是最好的托舉了。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