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華去世的那個早上,還跟兒子們去參加了商業活動,中午離世后,網友們的負面評論把他的兒子們快淹沒了。
熱議的點是,這么大熱的天氣,把老人推出來撈金,是不孝順的表現。
兒子解釋,說當天問了老父親身體情況,爸爸說“可以,只要不在家待著就行”。
經過本人允許,才帶老人出來。
送別完父親、料理好后事,楊議表示:沒有眼淚了,我爸爸解脫了,我們解放了,要不然心里老懸著,90好幾了,不知道什么時候走。
他繼續:我相信家里有老人的,一過85歲以后都有這個心態。
他說的是實在話,的確是這樣的,家里有個90歲以上的老人,平時都非常的擔心,自己幾乎沒有自由了,不敢出遠門,出去了怕接到關于老人的電話,生怕有個什么事,自己不在身邊。
不是嫌棄老人,是真的提心吊膽,就那樣一點一點熬著,沒有照顧老人的經歷,可能永遠體會不到。
我奶奶100歲了,晚上她睡不著覺,熬得慌,睡著了,不時常動彈,媽媽怕她悄悄睡過去,半夜跑來奶奶的房間,過去看看摸摸。
照顧和操心老人的兒女們,有個風吹草動,那是一夜一夜睡不踏實。
總在老人身邊時時刻刻好好照顧著的,在人去世后反而沒有太多情緒,知道心里沒有虧待老人,對得起了。
楊少華老先生是壽終正寢,走得安詳,喜喪了,雖然孩子們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爸爸永遠離開的事實,會難過,但,他們心里過得去了。
下葬的時候,楊老大跪在墓碑那里,輕聲說:媽媽,爸爸去你那里了。
心里的酸澀一瞬間涌上頭,看得人眼淚汪汪,對親人的想念,是永遠都在的。
雖然說,眼淚都沒有了,但,事情過了以后,你會發現,那個朝夕相處的人是真的沒有了,在無數個瞬間,心會被猛地刺痛。
“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我永遠困在這潮濕中,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里,掀起狂風暴雨”。一席話道盡了親情綿長的遺憾。
喪親之痛并非短暫而劇烈的沖擊,而是綿長而深沉的哀傷,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完全消散,而是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最初的震驚和悲傷過后,思念會以更隱蔽的方式持續存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