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是寫文章的風格,更體現了為人處世的方式。西漢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意思是語言文字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文章了解這個人的精神境界。
南朝劉勰認為,一個作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經歷不同,性格不同,學養不同,文章的風格必然不同。但健康的文風仍然是有規律可循的。好的文章,必然具有“情深而不詭”“風清而不雜”“事信而不誕”“義直而不回”“體約而不蕪”“文麗而不淫”此“六義”。
“情深而不詭”是文章應該具有深沉的真情,但這個真情應該是符合人類共同倫理的真感情,而不是體現自己私利的“真感情”。
“風清而不雜”的“風”不能簡單理解為風格。《文心雕龍》認為風是“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這里的“風清”指的是體現人類普遍價值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風清而不雜”是文章具有積極健康的價值觀。
“事信而不誕”指的是文章說理應擺事實講道理,不能虛構事實,說假話、大話、空話、套話。
“義直而不回”說的是觀點明確,不隱晦。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說:“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軾認為時人認為蘇轍的文章不如自己,是因為蘇轍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其文章自有“秀杰”之處。蘇轍不把文章當作炫耀的工具,這是優點。如果一個人行文故意東拉西扯,言不及義,讓讀者不知所云,顯然有悖寫文章的初衷。
“體約而不蕪”指的是文章應追求言簡意賅、簡潔明了,不拖沓,不能有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批評的“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的毛病。
“文麗而不淫”指的是文章的語言應該典雅優美,但不能把文章語言的華麗當作終極目的,更不應該追求浮靡、浮夸的文風。
中國人寫文章的歷史有數千年,進取的時代必然具有健康向上的文風。《尚書·周書·畢命》說:“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如果能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文章必然應該追求真性情、真理想、真事實、真觀點,不會墮落為說大話、假話、空話、套話而不自知。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作者:方銘),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