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文明、傳承文化
是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
注重消防安全
已成為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物消防安全隱患有哪些?
文博場館火災預防措施有哪些?
火災荷載大
文物古建筑在建造時,其柱、梁、檁、椽、斗拱等主要承重構件大多由木材來承擔;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的文物古建筑還大量懸掛綢緞、經幡、傘蓋等纖維織物作為裝飾;作為歷史街區的古民居建筑,其中的家具、商品等也多為可燃材質,這些因素也大大增加了火災荷載。
易導致火燒連營
文物古建筑如宮殿、寺廟、道觀、民居等多以建筑群體出現。這些古建筑群大多間距較小,甚至有些建筑緊密相連,當中既無防火分區,又沒有消防通道。一旦發生火災且未能被有效控制,極易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明火使用不當
在文物古建筑內存在使用蠟燭、油燈照明,焚香祭祀,吸煙、使用蚊香驅蚊等現象,以及景區店鋪日常生活、加工產品時用火、用油、用氣不當等行為,都有可能引發火災。
電氣設備使用不當
部分文物古建筑違反用電安全技術標準,違規使用電器設備,電氣線路未穿管保護,是引起古建筑火災的重要因素。
燃放煙花爆竹不慎
民俗節日期間的大型燈展、廟會、朝圣大典,往往燃放大量煙花爆竹烘托氣氛,一旦控制不好,隨時都有引發文物古建筑火災的危險。
防雷設施不到位
部分文物古建筑群位于崇山峻嶺中或所處位置地勢開闊,自身又缺乏必要的避雷設施,加之周圍古樹參天,接觸點高,木質干燥,一旦遇到雷擊,容易誘發古建筑群火災。
消防施救困難
文物古建筑普遍存在無消防水源或消防水源不足、無自動滅火設施、消防設施嚴重匱乏等問題,一旦發生火災,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控制。許多文物古建筑遠離城鎮,有的甚至建在高山、峽谷,交通不便,距離消防隊較遠。
電線敷設要規范
電氣線路應穿阻燃管或金屬管保護,宜安裝電氣線路過載、漏電、短路等保護裝置;電氣線路和電氣設備不應敷設、安裝在可燃物上。
嚴格用電除火患
嚴禁超負荷用電,嚴禁使用大功率電器和“三無”電器產品。按照有關要求全面評估用電安全風險,定期開展電氣安全檢測、維護。
施工布展要防火
施工工地要配備臨時消防水源和消防設施設備,進場前對作業人員進行消防安全培訓。
特定作業須謹慎
油漆、噴漆作業時應保持良好通風,嚴禁與氣焊、電焊、噴燈同時、同地進行操作。
消防通道要暢通
展板、展柜、展品擺放地點不應遮擋消火栓和堵塞安全出口,以保證火災時人員安全疏散和滅火的需要。
場館用火要嚴控
嚴格控制生產生活用火、有效實施防火隔離、嚴格管控可燃易燃物品。
提升管理不放松
加強對消防安全管理人員、值班人員的消防安全培訓,提升其職業技能,參加職業技能考試,做到持證上崗。
消防通道要暢通
每天開展巡邏檢查,確保消防器材正常可用。加強對電氣設備運行狀態的巡邏檢查,保持電氣設備的良好通風散熱。
管理制度要執行
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訓、消防檢查巡查、日常值班值守、用火用電管理、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演練等制度。
應急處置講程序
應當熟練掌握應急處置程序,積極控制撲救初起火災,及時組織人員疏散、逃生和營救,避免人員傷亡。積極搶救保護館藏藏品、文物。
(圖文來源于“蒼南縣博物館、阿拉善左旗文物保護中心”,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