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網友“青團的寶”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荊州博物館館藏十余件精品漆器文物出現了發霉情況,文物展柜內濕度監測計顯示為77%。該網友呼吁,博物館應開展緊急妥善的保護措施。
7月14日,荊州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該問題屬實。“已經成立了專門處理發霉漆器的小組,目前專家團隊正在核實文物情況。”
據“青團的寶”披露,發霉漆器主要集中在博物館“丹漆神韻:楚秦漢漆器精品展”展廳,發霉文物涵蓋漆盒、漆卮、漆盂等多種器型。他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考古學者,也是漆器研究者,對漆器的價值較為了解。“館內出現的發霉的漆器大多屬于重量級的文物,出土的地方也是價值重大的高等級墓葬。”
其提供的照片顯示,發霉漆器的表面霉菌大小不一,顏色各異。“有白色、有黃色,證明菌種多樣,個別器物甚至霉菌遍布周身。從發霉程度判斷,這意味著發霉情況已持續一段時間。”該網友特別提到,一些漆器獨立展柜配備了溫度濕度監測計,顯示濕度高達77%。他指出:“這個數字遠超正常水平。”
“青團的寶”進一步解釋,一般漆器文物保管的濕度會控制60%左右,具體數值要看每個器物的情況以及專家的建議。“漆器作為有機物,保管處理很復雜。太干燥木胎會開裂,導致漆皮脫落,太濕又會導致發霉。”
“青團的寶”在小紅書中無奈的說,他的信息被泄露,“雖然小編,這泄露我個人信息的速度還是讓人震驚了。但既然事情已經解決,我也不打算追究這些細節,文物得到妥善處理就好。”
他坦言,發帖的初衷并非是為了指責任何人。作為業內人士,文物發霉的情景讓他深感痛惜。“我希望這些文物能盡快得到處理,也希望借此機會呼吁全國博物館,文保是一件長期工作,博物館是收藏者也是守護者,既然要守護,就要定期關注。”
7月14日,就漆器發霉問題,荊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回復記者稱,漆器發霉情況屬實。博物館已經成立了專家團隊,將進行專業處理。關于文物發霉程度以及為何發霉長期無人發現等問題,該工作人員表示,后續將有專人回復。但截至記者發稿,荊州博物館對此事暫無回應。
博物館館藏漆器發霉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推測,之所以發霉可能是因為裝文物的柜子濕度太高,木胎內部填充的化學藥品析出。
據悉,荊州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是重要的荊楚文化展示窗口,館藏文物超過20萬件。20世紀中葉以來,荊州發掘了近萬座楚秦漢墓葬,出土逾萬件飽水漆器。
記者查詢到,出現發霉的文物主要來自“丹漆神韻:楚秦漢漆器精品展”,是荊州博物館精選經過科學脫水保護的170件/套荊州出土的楚秦漢漆器文物珍品。該博物館曾公開介紹,這些漆器保存完好、種類眾多、工藝精湛、造型獨特、色澤鮮艷、裝飾華美,是中國古代漆器藝術最高水平的代表。
7月15日,荊州上下重拳出擊,網上帖子被一掃而空。
這件事情,本來不算什么,但是突然想到,當陽的玉泉鐵塔,好像也是荊州博物館在修,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2021 年年底,玉泉山景區發布通知,封閉施工三年,對當陽鐵塔進行全面修繕工作。根據湖北省政府采購網信息,當陽市文化和旅游局與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簽訂了文物保護技術服務合同,合同金額為 1914 萬元,主要服務內容包括修復建檔、拆卸、除銹、清洗、防腐蝕、歸安等工程。
到現在了,三年到了,鐵塔尚未歸位。
那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是個什么單位?其官網介紹: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是集文物保護、修復、科研為一體的專業機構,在文物保護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成就。其前身為荊州博物館實驗室,始建于 1973 年,2003 年組建更名為荊州文物保護中心。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是 “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依托單位之一,也是首批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單位和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單位,是國家文物局重點扶持的文物保護 “區域技術中心”。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要業務:致力于出土竹木漆器、簡牘、紡織品文物等有機質類文物以及古遺址古墓葬、室外大型鐵質文物的科技保護,承擔了眾多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如湖北荊州鳳凰山漢墓、四川老關山漢墓、江西海昏侯墓等出土文物保護修復,還承接了湖北當陽玉泉鐵塔保護修繕工程、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槨室保護修繕工程等。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技術優勢:在出土飽水漆木器、竹木簡牘、絲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居全國乃至國際領先水平。獨創的飽水木漆器乙二醛復合法,修復文物收縮率低、穩定性好;用連二亞硫酸鈉脫色法及乙醇-十六醇填充脫水法保護修復簡牘,能使簡牘保持長期穩定等;首創的生物法清洗加固技術,讓中心在出土絲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上達到世界領先。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人才隊伍:團隊中有博士研究生 2 名,碩士研究生 5 名,形成了 “既懂文、又講理” 多學科多層次的人才隊伍。并通過以老帶新、進修培訓等方式,加速培養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備力量。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社會貢獻:保護完成的簡牘占全國同期出土飽水簡牘總量的 80%,木漆器占全國同期飽水木漆器保護修復總量的 70%,紡織品占全國同期出土紡織品的 50%。已為國內 27 個省市、130 余家文博單位提供文物保護技術支撐,使超 10000 件木漆器、18 萬枚竹木簡牘、1100 余件紡織品得以 “延年益壽”。
看完簡介后整個人更不好了,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是 “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依托單位之一,簡單的漆器濕度控制都做不好,那不是他們特長的金屬防銹處理,當陽玉泉鐵塔那能有個好?
想到荊州對文物的態度,整個人都有點著不住了!
1994年6月朱翰昆先生在在他的文史專著《荊楚研究雜記》《山秀林深古冢多的八嶺山》中深情又無奈的寫道:
據考古隊初步探查,八嶺山中有自春秋至清代的大古墓達372座,這些古墓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坑井墓和高大的封土堆,尚未發掘。山下已發掘清理了十余座,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該區域于1956年即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十年來,有國外古董商人來此駐點,高價收購出土的古文物,據說一件有銘文的青銅器可賣上萬元。去年春天,八寶水附近經多年水流沖刷,露出一片金晃晃的東西,有兩個管水員將其掘出,原來是兩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一個管水員說:“拿去賣了錢,我倆平分。”另一位是黨員,他說:“拿到城里交給政府,還會有獎金,何必賣給外人。”于是決定由這位黨員拿進城,交給管文物的單位。可那里的人看都沒看,只讓他把東西放在那里,既沒給收據,也沒表揚,更別提什么獎金了。這位好心的黨員回去說了情況,那個管水員堅決不信,認為這黨員說謊,想一人獨吞獎金,黨員真是有口難辯,兩人鬧了一年多都不講話。
從此以后,常常傳聞某處出了件寶,賣了多少錢,再也無人“傻乎乎”地拿去交給政府了!筆者是八嶺山土生土長的人,從兄弟和侄男侄女口中得知這些事,我想不會是編造的謊言,因為他們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在這里,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切實提高警惕,認真管好文物寶藏,隨時收購出土文物,莫讓那些國外古董商人在此坐莊收購。
又2014 年,荊州旅游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建造全球最大的關公像,雕像凈高 48 米,連同基座共 57.3 米,總重量 1200 余噸,外貼 4000 多片純青銅,造價達 1.729 億元。
2020 年 10 月 8 日,住建部通報荊州巨型關公雕像問題,指出其違反《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責令整改。
2021 年 9 月 1 日,關公雕像搬移工程正式啟動, “關公雕像搬移工程” 項目總投資 1.55 億元。
希望當陽鐵塔早日歸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