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脈下目—曲須蛾總科〈糞蛾總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曲須蛾總科〈糞蛾總科〉
曲須蛾總科(學名:Copromorphoidea)又名糞蛾總科,昆蟲綱鱗翅目的一個總科。
1.下屬科
果蛀蛾科(Carposinidae)
曲須蛾科〈糞蛾科〉(Copromorphidea)
2.果蛀蛾科
果蛀蛾科(學名:Carposinidae)為鱗翅目的一個科。
(1)形態特征
鱗翅目果蛀蛾科與卷蛾科及小卷蛾科同屬卷蛾總科,體中、小形。頭頂有粗毛,單眼退化,口器發達。雄蛾的下唇須上舉,雌蛾的向前伸。前翅翅脈發達,彼此分離;后翅的Rs脈通向翅頂。與上述兩科的主要區別是,前翅Cu出自中室下角或接近下角(與卷蛾科的區別),后翅M只有1~2條,而不是3條(與小卷蛾科的區別。成蟲頭頂有粗毛,單眼退化,雄蟲下唇須長形,上舉)。幼蟲趾鉤為單序環式,主要蛀食果實。
(2)分布范圍
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相當一部分種類分布在大洋洲和夏威夷。中國的重要種類有為害蘋果、梨、棗、桃的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ikii.) ,俗名桃小食心蟲。陜西發現有一種類為害山茱萸,也有的種類幼蟲鉆蛀桉樹。
(3)桃蛀果蛾
桃蛀果蛾(學名:Carposina sasakii)也叫桃小食心蟲,簡稱桃小,是鱗翅目蛀果蛾科的有害類昆蟲動物。桃蛀果蛾在中國分布范圍較廣,北自黑龍江、內蒙古,南到云南;東自山東、江蘇、浙江,西到甘肅、四川的蘋果產區都有分布。
①形態特征
雌蟲體長7-8毫米,雄蟲略小,前翅淺灰褐色,近前緣處有一藍黑色三角形大斑,后翅灰白色幼蟲桃紅色,體長7毫米,灰白色,復眼紅色;老熟幼蟲長約12毫米,黃白色,漸漸變成桔紅或桃紅色。
卵近橢圓形或桶形,初產時橙色,后漸變深紅色,以底部黏附于果實上,卵殼具有不規則略呈橢圓形刻紋,端部環生2~3圈“Y”形外長物。老齡幼蟲體長13~16毫米,桃紅色,腹部色淡,幼齡幼蟲體為淡黃白色,無臀櫛,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肥胖。蛹體長6.5~8.6毫米,初黃白后變黃褐色,羽化前為灰黑色,翅、足和觸角部游離。繭分兩種,羽化繭又稱夏繭,紡錘形,質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越冬繭扁圓形,直徑約6毫米,高2~3毫米,由幼蟲吐絲綴合土粒而成,質地緊密。
②發生規律
北方1年發生l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冬繭越冬,樹干周圍1米范圍內3~6厘米以上土層中占絕大多數,在堆果場等處亦有部分越冬。越冬幼蟲因地區、年份、寄主的不同出土期而有所不同,一般年份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有時延續2個月,雨后土壤含水量達10%以上進入出土高峰,干旱推遲出土。越冬幼蟲出土后在土石塊或草根旁,1天即可作成夏繭并在其中化蛹,于7月上旬陸續羽化,至9月上旬結束。羽化交尾后2~3天產卵,成蟲晝伏夜出,無明顯趨光性。卵孵化后多自果實中、下部蛀入果內,不食果皮,為害20~30天后老熟脫果,入土結冬繭越冬。
桃蛀果蛾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工里約10厘米處做“越冬繭”越冬,因幼蟲具有避光趨暗的習性,大多集中在隱蔽處。桃蛀果蛾翌年6月下旬越冬幼蟲開始出土。7月下旬為成蟲羽化盛期,亦是產卵盛期。8月上旬幼蟲孵化盛期。雌成蟲平均產卵80粒。
③危害
幼蟲蛀蝕蘋果、棗、山楂、桃、李、杏、海棠等果樹,對仁果類為害多直入果心為害種子,并串食果肉排糞于其中,俗稱“豆沙餡”。幼果受害多呈畸形“猴頭”;對核果類和棗樹為害,多于果核周圍蛀食果肉,排糞于其中。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