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西班牙馬德里最高氣溫達46℃,創下該國歷史新高;7月1日,法國氣象局對全國84個省發布熱浪橙色警報;在美國,今年已有超280個地區破高溫紀錄;日本氣象廳日前宣布,受暖氣團和全球變暖影響,該國經歷了自1898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且預計今夏全國將迎來長時間酷暑……
當熱浪逐漸成為一種常態,有效管理高溫風險并持續提升城市高溫韌性,成為公共管理共同面對的挑戰。
未雨綢繆
舉行熱浪危機演習
“極端高溫可能影響電網、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的系統安全,因溫度差異引發結構變形差,造成管道破裂,2024年5—8月間北美地區曾因高溫導致多起爆管事故。”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研究員胡群芳說,它對市政基礎設施中的生命線工程的影響遠不止于此,還可能增加水、電、氣等城市生命線的供應需求,導致系統在高負載下運行,增加系統壓力,一旦發生系統過載可能導致局部甚至整體癱瘓。
應對熱浪,首先要找到軟肋,建立對城市高溫脆弱性的評估,是較為普遍的做法。高溫脆弱性可理解為:人或系統遭受高溫災害多重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和損失程度,以及通過調整行動或創造條件減緩或消除不利影響的適應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先了解在高溫熱浪來臨時,城市中哪些地區和哪些群體最危險,并根據分析結果設定應對行動的閾值和標準,及時進行高溫預警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性措施。
例如,2020年一個對上海面臨高溫災害的社會脆弱性研究顯示,各區高溫災害社會脆弱性指數由高到低排序為浦東新區、寶山區、閔行區、楊浦區、虹口區、普陀區、徐匯區、靜安區、松江區、嘉定區、長寧區、青浦區、黃浦區、奉賢區、崇明區和金山區。整體上看,市區和郊區的社會脆弱性水平差異較小。
數據分析表明,浦東新區的社會脆弱性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區,主要原因是區內17歲以下人口、60歲以上人口以及建筑業從業人員高于其他區域。17歲以下和60歲以上人口自身身體素質較弱,對高溫災害的抵御能力較低,建筑業從業人員夏季長期戶外作業,極易受高溫影響,這三個指標因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區域高溫災害的社會脆弱性。而靜安區、黃浦區和長寧區三個區域社會脆弱性較低,主要原因是人口密度小、流動人口少、建筑業從業人員少、游泳場館多、供水供電能力強以及衛生醫療條件好等。
澳大利亞墨爾本港口小城菲力普的案例,是利用高溫高風險區研究來制定城市氣候適應性規劃的典范。
它將20.62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間劃分為228個統計單元,從高溫災害風險的溫度暴露度、行為暴露度、脆弱性這三個角度著眼,利用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對其熱環境和人口經濟情況進行詳細的統計分析,并將這些圖層相疊加,劃定A、B、C三個等級的高溫災害高風險區。三項風險因子得分都最高的地塊被定義為最高危的地塊,進行一系列氣候適應性設計與改造。
此外,基于高溫熱浪事件的影響程度構建清晰的等級體系,以及通過命名、設定標志等手段向公眾傳遞高溫風險信號,是當前部分國家與城市開展高溫應對行動的新思路。這有助于降低溝通成本,建立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標識系統乃至防災文化,從而提高公民對極端高溫風險的認識,并推動預防和保護措施的實施。
西班牙塞維利亞市于2022年開始運行名為“ProMeteo”的高溫熱浪預警體系,根據熱浪對公共健康的影響對其進行分級和命名,級別標志是個醒目的卡通溫度計,級別從低到高,溫度計的顏色依次為綠色、黃色、橙色、朱紅和深紅,一目了然。
如果ProMeteo系統推測本次熱浪的總體死亡率可能相對增加30%,熱浪就會被命名,同時,相應的城市響應機制也會被激活,引導個體層面的風險規避。如,雅典在線下分發印有應對熱浪建議的宣傳扇,在線上則通過應用程序“Extrema Athens”為市民提供清涼避暑區域指引。
2024年10月,法國巴黎市區舉行了熱浪危機演習,模擬極端高溫下電力中斷、藥品運輸困難等場景,以測試和評估城市應急響應能力。評估結果顯示,巴黎在庇護場所安全性和可及性方面存在問題,這也正是演習的價值所在。
“戰平兩用”
留出應急騰挪空間
“應對極端氣候,城市應有更長遠的眼光,規劃建設之際就留出一定的騰挪空間。”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說,“前段時間,我乘坐游輪在多瑙河上一游,沿途經過布達佩斯和維也納,對那里的‘戰平兩用’設施印象深刻。”
“多瑙河就像我們的黃浦江,穿過維也納和布達佩斯市中心,瑪吉特島和多瑙島分別是位于兩市中心區域的江心島,平時作為商務休閑空間,高溫熱浪來臨時,可絲滑變身為市民消暑避災的應急區域。當時我就想到,楊浦區的復興島也可定位于此,雖然島上正在建設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但兩者并不矛盾,甚至可以是相互促進的。”他認為,上海“一江一河”的未來發展應該更多地融入這樣的城市韌性功能。
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靈活的避暑空間網絡,已有不少實踐。波士頓編制的《高溫韌性解決方案》提出,該網絡由城市清涼中心、公共室外空間、社區清涼合作伙伴、彈性清涼點與小規模清涼點五個層級構成,融合了正式與非正式的空間形式,將城市空間納入高溫應對的整體考量中,通過場所的平急兩用,在提高空間利用率、增加就業機會與創收可能性的同時,為高溫熱浪事件的應急響應提供了充足保障。
紐約應急管理部重點為熱脆弱性高的社區配置清涼中心,以便在極端高溫情況下為高危人群提供緊急避險的場所。美國規劃師協會發布的《城市高溫韌性規劃》提出,公共交通系統的運營應該及時對高溫風險做出響應,通過增加噴霧器降溫、設置防護庇蔭遮陽等形式避免乘客受烈日灼傷,同時應增強運營服務的準確性,減少乘客在戶外的不必要出行時間。
巴塞羅那市議會則通過構建“氣候庇護所網絡”來實現這一目標。“氣候庇護所網絡”是當地氣候計劃的一部分,通常通過小尺度的城市設計干預措施,優化綠色(植被)、藍色(水體)和灰色(基礎設施)空間,以形成城市“涼島”,幫助市民應對社區尺度的溫度變化,在高溫熱浪襲來時為城市居民提供避暑場所。
除此之外,西班牙的多個城市都在街頭提供免費水源,供人們在高溫天氣飲用或降溫。
向天借力
操縱城市上空風流
在自然范圍內,冷卻城市這一大尺度區域,最有效的是風,通過城市建筑物平面和立面的有效設置、體量和高度的有機結合,可以操縱風流。在日本,東京、名古屋等緊鄰太平洋的城市,夏天有涼爽的海風,冬天有從山上吹來的冷風,兩岸的建筑排列形似“八”字,如同一個喇叭口,引導夏季海風送爽,拒止冬日寒風。
同樣是取法自然,2017年啟動的“冷卻新加坡”計劃針對當地的濕熱氣候分析可行的降溫措施,其同名的研究報告從植被、城市形態、水域與水景、城市地表材質、遮陰、交通以及能源等7個方面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其中,“城市形態”章節提出可以通過控制天空可視度、高寬比、建筑/樹木的平均高度等指標,營造尺度合適的城市街谷,為風開路,以形成良好的城市通風環境。
在《2025年發展總藍圖》草案中,新加坡進一步將增強城市韌性作為重點,規劃未來10—15年的城市發展。市區重建局運用環境模擬技術評估開發項目對通風的影響,致力于優化城市設計、加強綠化。
同時,計劃在2030年前給所有組屋刷上熱反射涂料,此前試點項目顯示涼爽涂料可使環境溫度降低最多2℃。據了解,要將這個做法擴展到現有的全部住宅區,政府需額外支出6000萬新元。
德國則在一個“綠”字上做文章。政府立法要求新建筑平頂必須做屋頂綠化,否則不準建設;若老建筑屋頂進行綠化,會得到政府補助金。德國屋頂綠化分為三種類型:開敞型屋頂綠化、半密集型屋頂綠化和密集型屋頂綠化。
開敞型屋頂綠化是屋頂綠化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適合荷載有限以及后期養護投資有限的建筑。德國多采用耐干旱、生命力強、低養護的景天科植物,往往不需單獨設置灌溉系統,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且建造速度快、成本低、重量輕,幾乎不用特殊維護,只需每年檢查1—2次即可,但人不能在上面活動。德國80%的屋頂都是開敞型的粗放式綠化。
為提高居民進行屋頂綠化的積極性,在德國,通常每綠化1平方米面積將得到政府10—20歐元的補助。在城市重點地區內,為確保屋頂綠化,德國對建筑所有權者實行5年內固定資產減稅50%的特例措施。
原標題:《年年熱浪,誰來給城市裝個空調》
欄目主編:龔丹韻
本版圖片說明:連日來,熱浪襲擊亞歐美許多城市。均為視覺中國供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彭德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