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經濟學家梁小民,看起來過的是很多人的“夢中情生”:不是在讀書,就是在環球旅游。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約采時,他特意聲明,不睡午覺,隨時可來。記者到時,他正坐在懷柔家中院子里的樹蔭下讀書。夏日的午后,陽光強烈,四周闃無人影。
他不久前才從一次漫長的郵輪旅游中歸來。1月5號上船,5月5號下船,環游了南半球21個國家,50多個城市。8月,他又將去中亞和南亞五國“重走玄奘路”。這中間,他還插空帶了個游學團,去山西看晉商故里。
時隔5年之后,他翻譯的曼昆《經濟學原理》要出新版了。這本風行世界的經濟學教材,從第1版起他就是中文譯者,到現在已是第10版。
曼昆提出了經濟學十大原理,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人們面臨“trade-off ”。這個詞并不好譯,最初梁小民譯成“交替關系”,后改為“權衡取舍”。也就是說,凡事都有機會成本。或許也可以更通俗地理解為:有一得,必有一舍。
作為“中國普及經濟學第一人”,梁小民一生不知道寫過多少篇文章,做過多少次講座,普及這些常識。但聽其言,還不如觀其人生。你會看見人們的生活如何被這些原理所支配,不管是自知,還是不自知。
經濟學家梁小民。圖/IC
狐貍型學者
經濟學中有一個關鍵概念叫“比較優勢”。但問題是,要看在什么范圍內,跟誰比。
梁小民是恢復高考后第一屆研究生,西方經濟學科班出身。當時,陳岱孫等一批早年留學歐美的學者都已離開西方經濟學專業多年,這個專業幾乎已完全斷代。
梁小民讀這個專業,可以說純屬偶然。他喜歡歷史,本想報考中國社科院,跟隨嚴中平先生修經濟史,可惜當時社科院不能提供學生宿舍。他本科讀的北大經濟系,這才順理成章改報了母校。北大經濟系只有一個專業招收研究生,就是西方經濟學,當時叫“當代資產階級經濟理論批判”。
但是偶然中也存在著必然。這個專業有5個招生名額,只招到了3個,因為,要考英語和數學。
梁小民中學和大學都學的俄語,從沒有正規學過一天英語。但他很早就敏銳地察覺到,今后俄語怕是不好使了,英語必定會有用。他從內部書店淘到一套英國朗文出版社的《基礎英語》,在下放東北林區工作的十年間一直堅持自學英語,還自費訂閱了澳大利亞共產黨機關報《先鋒報》,一有機會就從舊書店里淘英文小說看。
就這樣,研究生入學考試,梁小民的英語考了87分(85分就可以免修英語)。數學早忘光了,靠著臨時抱佛腳,竟也考了90分。雖然是“啞巴英語”,但畢竟啃得動研究生課程里那些全英文經濟學教材了。
畢業后,他留校任教。1984年,他編寫的《西方經濟學導論》出版,很快被各大高校采用,還在國家教委組織的首屆全國高校優秀教材評選中獲得了二等獎。這個獎分量頗重,獲獎的包括王力的《古代漢語》、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胡裕樹的《現代漢語》等重量級教材。而且,梁小民是以一己之力獨自寫的。
梁小民很清楚,這并不是因為他對西方經濟學有多么精通。“你可能是一知半解,但別人一知半解都還沒有。這是時代的因素,講句‘普通話’,就是命。”
但在同輩經濟學家余永定看來,梁小民對中國經濟學發展有其特殊貢獻。
余永定讀研究生比梁小民晚一屆,1979年進入中國社科院攻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理論,后赴牛津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雖然學術成長歷程不同,但余永定對梁小民十分敬重。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和引進方面,陳岱孫、杜度、胡代光、高鴻業、厲以寧、吳易風、杜厚文、晏智杰、梁小民等人一代一代承上啟下,功不可沒。
1994年,梁小民受國家教委資助,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學,學習期貨與期權理論。
他很快發現,期權市場論文全是數學,結論能看懂,但推理過程看不懂。想選修研究生的宏觀經濟學課,一看參考書全是數學,聽了兩次就不敢再聽下去了。他意識到,雖然讀研究生時學過高等數學和線性規劃,但要把研究深入下去,數學程度差得太遠了。
他已經51歲了,從頭再來已不可能。他想:離退休還有近十年,如果退休后還“老而不死”,又該何以為生呢?
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借用一句古希臘詩“狐貍知道很多事,而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把學者分為狐貍型和刺猬型,前者長于多元化與融會貫通,后者長于系統化與深入。梁小民覺得自己基本屬于狐貍型,優勢是既系統學習了西方經濟學,又興趣廣泛,讀書多,文筆好。最終,他鎖定了自己的差異化賽道:普及經濟學。
“布道者”
梁小民曾寫了一系列文章,論述“經濟學家與致富”。結論是:過去當經濟學家是不賺錢的,熊彼特、哈耶克都是,只有既會做學問又善經營者如凱恩斯才能實現財富自由。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經濟學成為顯學,當經濟學家就成了賺錢的職業。
梁小民向普及經濟學轉型時,不但經濟學成為顯學,而且可以說趕上了最好的時候:中國與WTO接軌,熱切擁抱經濟全球化。
那時,到處都請梁小民去講課、開講座。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國家統計局等各部委,到解放軍三總部、空軍、海軍等軍隊各機關,邀請絡繹不絕。社會上的講座更多,各種層次都有。
2002年,教育部首批批準了30所大學,招收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梁小民2003年退休后,受聘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8所高校講管理經濟學和市場經濟理論。
他說,管理經濟學這門課非常難講,因為數學太多。“你請一位哈佛博士來講,對他來說,數學太簡單了,利潤最大化,為什么是這樣?他在黑板上一寫,求導??然后得出結論來。但下面的學員看了就蒙圈了。”因此,他講課多用實例和邏輯推理,幾乎不用數學。“實際上,數學是一種表達方式。你可以用數學,也可以不用數學,殊途同歸。”
他常常信手拈來,拿文學作品里一些人物做例子。比如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青城派掌門人余滄海雖然門人眾多,但都是常規產品,烏合之眾而已;五毒教教主藍鳳凰看上去一介弱女子,卻有使毒的獨門訣竅,誰都不敢惹,這就叫產品創新。賈探春在大觀園中的改革則說明,改革可以從承包制開始,但是不能以承包制結束,最終必須觸及產權等深層次問題。
梁小民說,理論和實踐之間并沒有深不可測的鴻溝,有時只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兩者就結合在一起了。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賈莉與梁小民合作多年,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梁小民學識淵博,講課很生動,也很接地氣,大家反饋很好,課評得分高。現在年紀大了,不能再給他安排長時間的講課,就請他做講座,講商道等題目。“梁老師總是保持著一種快樂的心態,很多事情都看得很開,而且一直在學習和探索。很多同學都從他身上看到了榜樣的力量。”
在美國訪學時,梁小民很喜歡讀弗里德曼、克魯格曼等一批大牌經濟學家在媒體上寫的專欄,覺得他們學術水平一流,同時又能把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托賓1981年以“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理論非常復雜,全是數學。記者問他:你能不能用一句我們聽得懂的話說出來?托賓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梁小民感嘆,大師就是大師。
因此,他在媒體上寫文章也追求這種風格。他非常勤奮,幾乎保持著一天一篇的頻率。他很善于融會貫通,像他喜歡的那些武林高手,飛花摘葉,皆可成文。
在當年,千字千元的稿費頗為可觀。文章結集后,很多都成為暢銷書。因此有人開玩笑說,要做書找梁小民,他是“印鈔機”。
不過,梁小民最暢銷的作品,還是他的譯作《經濟學原理》。此前,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風行50年。1998年,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里高利·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出版,逐漸取代前者,成為全美經濟學101課程的主流教科書。
國內“經濟科學譯叢”編委很快關注到了此書,副主編梁晶找到了梁小民。1999年9月,該書由三聯書店和北大出版社出版。
梁小民在譯后記中寫道,使經濟學教科書趣味化是國外一種趨勢,就目前而言,曼昆是最成功的。這本書并沒有用到數學,但對經濟學基本思想的分析卻達到了相當的深度。為了保持該書流暢、生動而幽默的風格,80萬字的翻譯工作由他一個人完成。他寫道:“我總認為,在我國進入市場經濟的今天,普及經濟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讓每個人都了解一點經濟學,我們的改革就會更快,社會也會更美好。”
《經濟學原理》約每三年更新再版,每版都由梁小民擔任翻譯,中文版總銷量已突破500萬冊。北大出版社的經濟學科編輯張燕從2006年的第4版起開始與梁小民合作,是即將上市的第10版的責編之一。
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么多年,梁小民一直堅持手寫翻譯。密密麻麻的手寫稿在這個年代已非常少見,不免讓負責排版錄入的年輕同事感到頭疼。但她覺得,每次開車到梁小民位于懷柔的家中,從他手里接過沉甸甸的手譯稿,都有一種儀式感和被托付感。在她看來,經濟學屬于通識教育的一部分,而梁小民就是這種教育的一位啟蒙者和“布道者”。
梁小民說,媒體稱他是“大眾經濟學家”或“經濟學家中的流行歌手”,但無論這種說法是稱贊他接近大眾,還是批評他沒有學術水平,他都不介意,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也可以說是有益于社會的事。“我沒什么大能耐,也不可能對經濟學有什么開創性貢獻,只要讀者喜歡我的書,從中悟出了一些經濟學道理,我就覺得自己的一生沒有白過。”
2024年10月,梁小民在福建泉州為游學團講閩商歷史。攝影/王可可
幸福=效用/欲望
經濟學有一條基本規律,叫“邊際效用遞減”。“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某種商品或服務中所獲得的心理滿足感,它完全取決于消費者本人的主觀衡量。邊際效用則是指每增加一單位該消費所帶來的效用增量。一般情況下,邊際效用都是遞減的。這不難理解,吃第一個包子跟吃第三、第四個,感覺當然不同。
梁小民引申為,人生的目標要多元化。他舉例說,楚留香既行俠仗義,也很會享受生活,有三位紅顏知己相伴,人生多幸福。而岳不群一心一意只想當武林盟主,揮刀自宮,妻女皆亡,眾叛親離,當了盟主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梁小民最喜歡的武俠人物是令狐沖。他覺得,蕭峰、張無忌這些人都有點太英雄主義、太高大上了,而令狐沖沒有這么大的志氣或者說野心。這符合他自己的個性,瀟灑自由,不喜約束。“我經常想,我們一介‘小民’,能做多少為國為民的大事?于己有益、于人無害就已經很好了,對不對?”
諾貝爾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一個經典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或許由于洞悉規律,梁小民在面對兩難選擇時很少患得患失,有一種現在人們常說的“反內耗人格”。
1991年,他從北大調到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北京商學院(后改為北京工商大學)。他毫不諱言,這是因為在北大解決住房極其困難,而商學院答應分給他兩套房子:一套三室一廳,一套一室一衛。2003年,他在60歲生日當天裸退,毫不糾結。
退休后,他稱自己的生活模式就是“活著,讀著”,可以隨意地讀“無用之書”,也可以任意寫點東西。他說,人最大的快樂來自于自由,對一個讀書人而言,能自由地讀,自由地寫,這種生活給什么都不換。
他幾乎每年都出國旅行。今年上半年的環南半球游中,82歲的他是團里年齡最大的,但是體力毫不遜色,最多時一天走了近兩萬步。他覺得,郵輪旅游的好處是能去一些很偏遠的島嶼,如復活節島,離智利本土還有3700多公里,壞處則是走馬觀花,難以深入。
他最大的感觸是,中國海外投資的機會特別多。他說,他老鼓勵企業家朋友多出去看一看,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看世界,這樣你才會有眼光。“當年的晉商最后為什么失敗?就是不出去,保守封閉了。”
對于目前一些反全球化思潮,他說,這種曲折是正常的,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實際上,經濟學界也有不同的聲音,例如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利茨對現有全球化模式就持激烈批判態度,認為其導致貧富差距擴大,但經濟學界的主流是堅定支持全球化的。“我說全球化這個趨勢誰也阻擋不了,沒法阻擋。為什么?既成事實,沒有后悔藥。”
在郵輪上,梁小民的樂趣除了每天讀書,觀光,還有打橋牌。不靠岸的時候,船上每天下午都舉行橋牌循環賽。在參加的36人中,他和搭檔的總名次在三四名之間。
搭檔帶了本橋牌書,還做了摘要。梁小民管他借來抄,搭檔聽了好笑,心想這么大年紀的人居然還抄小抄。打橋牌的地方有臺階,有一天梁小民下臺階時不小心摔了,搭檔忙將他扶起來,看他走時一瘸一拐,很是擔心。沒想到,第二天他又來了,照玩不誤。
在船上,梁小民主動為中國團友做了一個系列公益講座。每次講兩個小時,一共11講。
船由意大利熱那亞出發,途經法國阿維尼翁,羅馬教皇曾經在此駐蹕,因此梁小民講座的題目就叫《神在人間:基督教的歷史》。游智利的時候,他就講《智利如何走出拉美陷阱》。每次聽眾都積極踴躍,座無虛席。
這幾年,梁小民寫了三本書,他視為一生工作的總結。一本是《經濟學夜話》,他預告,這是自己最后一本普及經濟學的書,到了與專業經濟學說再見的時候了。一本是《書中自有經濟學》,介紹了50本經濟學書,算是他讀書生涯的一個句號。還有一本是《回望商幫》。梁小民是山西人,小時候就被晉商后代之家的富貴氣派所震撼,從事EMBA教學后開始研究以晉商為首的商幫(即商業聯盟),這算研究的集成之作。
這幾年,梁小民還熱心于帶游學團。王可可是一位專業的游學團組織者,從2022年開始聘請梁小民當游學導師,組織了多個以山西晉商、徽州徽商、廣東粵商和泉州閩商為主題的游學團。
今年6月已是梁小民第四次帶團游山西,一般人可能早已審美疲勞,他卻樂此不疲。他常頭戴一頂棒球帽,挺著個不小的肚子,在烈日下陪著團友走完全程,隨游講解。到了住處,還要為大家開講座,講晉商的歷史和成敗。每次團員填反饋表,他常能得到全五星好評。大家普遍反映,梁老師體力好,特別敬業,而且博覽群書,有問必答。
帶游學團有酬勞,但梁小民顯然并不缺這個錢。王可可覺得,他很享受過程,山西有很多古建和晉商大院,每次線路不盡相同,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而且,游學團中有意思的人不少,他喜歡跟大家交流,“social”。
最讓王可可感慨的是,像這么大年齡的老人,一般家里人都會反對其單獨外出,但梁小民家人從不干涉、限制他。“他和家里人就是這樣,互相尊重彼此的自由。”
梁小民從不擔心旅途中發生意外。在他看來,死生有命。反正,人生總是短暫的,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就看你如何權衡取舍。
發于2025.7.14總第1195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小民”經濟學
記者:黃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