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江陽沽酒客原創出品,個人觀點歡迎理性探討。
瀘州真的是“小號重慶”嗎?
常常聽到一種說法:瀘州,就是小號的重慶。這樣的類比,乍一聽覺得新奇,細究起來,卻發現其中的門道遠不止表面這么簡單。
從行政級別看,重慶,作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是省級行政區,擁有省級的行政管理權限,在國家戰略布局、政策資源、經濟輻射力等方面都處于極高的層級,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地位舉足輕重。而瀘州,只是四川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行政資源和管理權限與重慶不可同日而語。即便加上“小重慶”“小山城”這樣的前綴,也無法改變兩者行政地位的巨大落差。
歷史上,重慶與瀘州都有著深厚的底蘊。古巴國時期,重慶便是巴國重要區域,隨著歷史演進,從古代軍事要塞到近代開埠后的經濟騰飛,角色不斷轉變。瀘州同樣歷史悠久,西漢設江陽侯國,梁武帝時正式建置瀘州,宋代成為西南要地,明代更是與成都、重慶“三分天下”,躋身全國33個商業大都會行列。南宋時期,重慶合川釣魚城與瀘州合江神臂城,作為抗元的重要據點,共同書寫了悲壯的歷史篇章,“天生重慶,鐵打瀘州”的說法就源于此。從這段歷史看,它們在軍事防御上有著相似的戰略意義,但在歷史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上,重慶憑借更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內容更為豐富。
在地形地貌上,兩者確實極為相似。重慶以“山城”聞名,主城區依山而建,隧道橋梁縱橫交錯,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獨特的山水格局造就了8D魔幻的城市風貌。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以低山、中山地貌為主,山地面積占比超56% ,城區隨山勢起伏,房屋錯落有致。長江與沱江在瀘州交匯,形成江陽半島,與重慶的渝中半島頗有幾分神似,瀘州的館驛嘴廣場就如同重慶朝天門廣場的翻版。從地形契合度來講,瀘州被稱為“小重慶”有一定道理。
重慶人與瀘州人的性格也有相似又有不同。重慶人以火辣外向、豪爽耿直、吃苦耐勞著稱。爬坡上坎的生活鍛煉出他們堅韌的性格,夏天高溫、冬天大霧的氣候也塑造了他們煩躁又樂觀的心態。重慶人說話嗓門大,做事風風火火,好打抱不平,請客吃飯真誠豪爽。瀘州人同樣熱情好客、性格直爽,由于地處川滇黔渝結合部,融合了多方文化,既有川人的閑適,又多了幾分包容開放。不過相對重慶人的“火爆”,瀘州人多了些許溫和。
如今瀘州的發展,既有自身優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瀘州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區,瀘州老窖、郎酒聲名遠揚,白酒產業是經濟支柱。瀘州港是四川第一大港、中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 ,在長江經濟帶中承擔著物資轉運的重要角色。
然而,瀘州在經濟規模、產業多元化程度上與重慶差距明顯。經濟總量上,重慶2024年GDP總量遠超瀘州。產業結構方面,重慶工業基礎雄厚,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發達,服務業也十分繁榮。而瀘州除白酒產業外,其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經濟增長動力較為單一。交通建設上,瀘州是四川最晚通高鐵的城市之一,交通樞紐地位遠不及重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與外界的經濟交流和產業承接。
瀘州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在于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方面,利用與重慶地緣相近的優勢,加強與重慶在產業上的協同發展。比如,在制造業領域,承接重慶產業轉移,發展配套產業,圍繞重慶的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打造零部件生產基地;在白酒產業上,與重慶共同開拓市場,提升川酒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渝昆高鐵通車為契機,進一步完善鐵路、公路網絡,加強與周邊城市的互聯互通,提升物流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吸引更多產業落地。
瀘州與重慶,雖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明顯差異。瀘州不是簡單的“小號重慶”,它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路徑。在未來的發展中,瀘州應找準定位,既借鑒重慶發展的經驗,又發揮自身特色,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