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瀘州城里的夏天是什么樣的呢?
三十年前的瀘州夏天,該怎么說呢?江陽沽酒客是在城里長大的,記憶里的夏天和鄉(xiāng)下或許不太一樣,但那份熱、那份熱鬧,想來總有共通的地方。今天寫下這些,盼著能勾起點(diǎn)什么,哪怕只是一絲模糊的共鳴。
那時候哪有空調(diào)啊?多數(shù)人住的是大雜院或平房,屋頂鋪著瓦片,太陽一曬,屋里像個蒸籠。可奇怪的是,那會兒的夏天總覺得比現(xiàn)在有意思。有人問過我,幾十年前的瀘州夏天熱不熱?熱啊,怎么不熱?只是如今的日子太安逸了——空調(diào)有風(fēng)管機(jī)、中央空調(diào)、立掛機(jī),連小風(fēng)扇都能吹涼風(fēng),降溫全靠科技和智能。再加上全球確實(shí)在變暖,兩相對比,當(dāng)年的熱便顯得格外具體。
那時候的降溫,多是“手動擋”。一把蒲扇搖啊搖,搖扇子的多半是媽媽、外婆或奶奶。扇風(fēng)帶來的清涼里,總裹著睡前故事:有月宮里的嫦娥,有山里的精怪,有瀘州娃兒都聽過的熊嘎婆,還有那讓人揪心的瀘州民間故事24個望娘灘……故事講完了,扇子還在輕輕搖,直到我們迷迷糊糊睡去。
床鋪是要罩白色紗帳的,防蚊子。身下鋪的是涼席或涼板,可天太熱,涼席涼板也會被焐得發(fā)燙。每天睡前,大人總會用涼水把它們擦一遍,水很快就干,可沒過多久,汗水又會把身子和涼席粘在一起,睡醒了,背上常常印著涼席的紋路,尤其是愛出汗的人,那印子能留大半天。
家里要是有電扇,那可算條件不錯了。但那時候電力不穩(wěn),保險絲總燒,跳閘是常事。夏天停電最熬人,可孩子們卻高興——大人們會搬著小板凳到院壩里,圍坐在一起等電來,天只要還沒黑透(十點(diǎn)前吧),話匣子就關(guān)不上,東家長西家短,故事越講越多。
傍晚乘涼也有意思。太陽落了山,地上的熱氣還在慢慢散,可大家穿得清涼,搖著蒲扇,孩子們精力旺盛地追跑打鬧,倒也不覺得多難熬。有些人家為了更涼快,會把涼席鋪在街邊或院壩里睡覺。我是不太習(xí)慣的,但瀘州以前的大河街、小河街,還有南城北城的住戶,夏天常見這樣的景象。擱現(xiàn)在,誰在街上鋪席子睡覺,怕是要覺得尷尬,可那時候不講究這些,一條街、一個巷子里的人都熟,倒也自在。
夏天的吃食也簡單。能吃上一塊西瓜,大人喝上幾口冰鎮(zhèn)啤酒,孩子舔根冰糕或雪糕,就算奢侈的享受了。那會兒日子不富裕,悶熱潮濕的難受勁兒,就這么靠著蒲扇、涼水、院壩里的閑聊慢慢排解,日子也就一天天過去了。
夜里的星星特別多,滿月的時候,亮得能看清院壩里的石板路。如今的都市夜晚從不會黑,路燈亮如白晝,可我總懷念當(dāng)年那種“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星星在黑夜里閃,月亮把影子拉得老長,安靜里帶著點(diǎn)神秘。
有人說,那個年代物質(zhì)匱乏,有什么好懷念的?或許吧。可懷念的哪里是窮日子呢?是媽媽搖蒲扇的手,是院壩里的歡聲笑語,是星空下的熊嘎婆與望娘灘,是回不去的童年,是那些無憂無慮的歲月里,那份最純粹的熱與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