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想要在這幾十年中闖出個名堂來,實屬不易。
如果早早闖出了名堂卻又死在了半路上,那更是令人扼腕惋惜。
我國歷史上就有這么四位將領,在四十歲之前便已經天下皆知,但是他們的年齡卻也永遠停在了四十歲之前……
西楚霸王——項羽
作為地表最強的男人,項羽之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雖然他最后輸給了劉邦,但是千百年來,“成者王,敗者寇”的定律并沒有在他身上出現,人們依然將他當作一位英雄來看。
哪怕是在千年后的宋朝,依然有才女李清照心生仰慕,稱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項羽的一生頗為精彩,他的經歷看起來比劉邦更像是“主角”,出身將門世家,天生神力,身邊還有一個厲害的叔叔,以及一幫愿意跟著他的江東弟兄。
秦朝末年,秦始皇坐著船到會稽郡游玩,當時的項羽還是一個小孩子,他的叔叔項梁帶著他來觀看秦始皇游行的隊伍。
別人都將注意力放在了這豪華的隊伍上,但是項羽卻將注意力都放在了秦始皇身上,他冷不丁地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是,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幸好當時大家都沒注意項羽,要是他這句話被別人聽到了,那些當官的肯定饒不了的。
巧合的是,這種話其實不光項羽說過,劉邦其實也說過。
當秦始皇的出游隊伍路過劉邦所在的城鎮時,劉邦正在酒館的二樓喝酒,而且正好守著個窗戶。
劉邦在窗戶里看到秦始皇后感慨了一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意思是,大丈夫就得像他這樣!
從這時候開始,劉邦和項羽就已經有了一種“宿命”,一個想取而代之,一個想成為這樣的人,這兩句話其實也就暗示了兩人最終的結局。
項羽確實“取而代之”了,他分封了天下諸侯,成為了眾諸侯都畏懼的人,與當初的秦始皇別無二致。
但是項羽的“取而代之”后,不僅學會了秦始皇的優點,還學了秦始皇的缺點,因此他也會像秦朝一樣,守不住江山。
而劉邦并不是要成為秦始皇,而是要成為“秦始皇”那樣的人,因此他成為了新的皇帝。總之就是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劉邦稱帝時五十四歲,與他斗了這么多年的項羽其實才三十歲,如果項羽也五十多歲,他在烏江邊自刎就算了,他才三十歲怎么就自刎了?
他完全可以再等上幾年,把劉邦和他那些老伙計熬死之后再次出山,難道他還擔心自己打不過呂雉嗎?
匈奴克星——霍去病
劉邦建立漢朝之后,天下終于迎來了和平,當時的中原大地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已經殘破不堪,急需一段平和的生活來“縫縫補補”。
可有的人卻不想讓漢朝獲得這個機會,就比如北方的匈奴人,匈奴單于一直想入主中原,但是劉邦卻建立了漢朝,讓他喪失了這個機會。
因此,他很想趁著漢朝還沒站穩的時候,再用力推一把。
不過漢朝的皇帝們都很英明,對待匈奴一直是一種防守態勢,決定不會浪費多余的人力物力去逞一時之勇。
一直到漢武帝年間,中原大地才恢復過來,并且可以稱得上是繁榮昌盛。
自身有了實力之后,我們也有了與匈奴作戰的底氣。
在漢武帝的命令下,數位大將帶著軍隊與匈奴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終成功將匈奴趕到了很偏遠的地方,讓他們不敢再來侵擾大漢邊境。
而在此次針對匈奴的大規模戰役中,霍去病無疑是功勞最多的一個。
霍去病的小姨是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因此霍去病其實是漢武帝的外甥。
由于漢武帝年輕時一直沒有兒子,因此他對別人家的兒子很是羨慕,尤其是霍去病這樣幾位優秀的少年。
為了能多看看霍去病,漢武帝還將他任命為自己的“秘書”,使得霍去病每天都能陪著他。
用現在的話來說,霍去病非常“偏科”,他在文化課方面的成績一塌糊涂,但是騎馬、射箭、武術方面卻非常出色。
漢武帝讓他多讀讀兵書,霍去病卻說古人那套已經過時了,跟匈奴作戰必須得采用新的戰術。
漢武帝認為這小子就是不想看書,但是霍去病卻真的將“新戰術”用在戰場上,而且還將匈奴打得抱頭鼠竄。
霍去病十八歲那年,他第一次上戰場,面對匈奴大軍全然不懼。霍去病不但不害怕,還非常興奮,他帶著手下的八百輕騎直接沖了上去,匈奴人打得潰不成軍。
從此之后,霍去病屢立戰功,成為了漢武帝手下最厲害的將領。但可惜的是,由于霍去病長期在前線作戰,導致他生了病,才二十四歲便病逝了。
霍去病去世之后,漢武帝悲傷不已,但是他現在除了給霍去病舉辦一場豪華葬禮,什么也做不了……
東吳雙子星——孫策、周瑜
東漢末年,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諸侯混戰之后,天下趨于穩定,不過依然是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
吳國是這三個國家中最弱勢的一個國家,既沒有人才,也沒有實力,只能做一些無能狂怒的行為。
東吳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就是因為領導人比較弱勢。
三分天下的雛形初現時,是劉備、曹操、孫權同臺競技,但孫權跟劉備、曹操壓根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
孫權那個位置應該是孫堅,再不濟也是孫策,結果兩人都被暗算了,只剩下一個孫權與這兩個老頭一起三分天下,從某種程度上說,孫權還挺厲害的。
孫堅在洛陽找到玉璽后沒有上交朝廷,而是私藏了起來,光憑這一點,他死得就不冤。
他去世之后,孫策開始領導眾人,不過孫策死得可是有點冤,被刺客給殺了。
孫策去世時候才二十六歲,是最“標準”的英年早逝。
孫策臨死前,將年幼的弟弟和江東基業都托付給了大都督周瑜,希望自己的好兄弟周瑜能幫他完成未竟的事業。
周瑜也是不負重托,將東吳管理得井井有條,在幾次大戰中都表現非常出色,他的勞累程度不輸后期的諸葛亮。
只可惜周瑜沒有諸葛亮那樣的好身體,這些年的勞累讓他患上了疾病。
在一次行軍路上,周瑜突然病發身亡,年僅三十六歲,從此東吳再沒有這么厲害的大都督了。
孫策和周瑜死后,孫吳也就再也沒有這種頂級能人了,因此東吳弱勢一點也是很合理的。
項羽、霍去病、孫策、周瑜這四大名將,都死在了四十歲之前。
最年輕的霍去病甚至在二十四歲時便去世了,如果他們能活下來,就能改變歷史,雖然最后的結果可能不會改變,但是至少能在歷史長河中掀起一些波浪。
每次想到這些英年早逝的名將,總是會想,要是他沒那么早離世該有多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