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爾最近的局勢,印證了一句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四個月前,一紙政令突如,要求中石油的三名高管,必須在48小時內離開該國。
沒有商量,直接就是驅逐出境。
而他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這些人想要中石油在該國的石油項目。
去年七月,尼日爾軍政府發動政變,向中石油借了一大筆錢,可到了今年他們發現根本還不上。
于是,這些人就動起了歪腦筋,想要直接霸占中石油的資產,將中石油的高管驅逐出境。
這樣干,又能有什么好下場?
而尼日爾驅逐石油高管的理由也很簡單——“薪資不平等”。
他們提出,中方需把當地員工的薪酬標準上調到與中國專家一致的水平,并且要把管理層中本地人員的占比從目前的18%提升至40%。
在他們看來,憑什么這些從中國來的高管和工程師的工資是當地人的好幾倍,明明大家工作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但他不也想想,當地人做的都是一些最簡單的工作,工資怎么可能和那些技術性人才一樣。
其實說到底,什么薪資不公都是借口,他們就是還不起錢了,然后想要霸占我們在當地的企業。
在2024年3月的時候,尼日爾軍政府由于面臨財政困境,向中石油提出借款,雙方約定后續以該國的石油收入來歸還這筆借款。
可就在一年后,軍政府不僅無力還債,還以“稅務違規”為由向煉油廠追繳800億西非法郎(約1.3億美元),并索要新貸款。中石油拒絕后,驅逐令隨即出臺。
尼日爾軍政府的邏輯也很簡單粗暴:“既然還不起錢,就搶你的資產”。而這種邏輯和軍政府上臺后推行的“資源主權覺醒”政策離不開關系。
自2023年發動政變掌握政權后,尼日爾軍政府就著手加強對國內石油、鈾礦等關鍵戰略資源的管控,以此穩固自身統治。
畢竟,這些戰略資源既能轉化為可觀的經濟收益,又能在國際舞臺上與一些大國進行利益博弈與交換。
要知道自從2003年中石油進入尼日爾,這些年累計投入資金達到了46億美元。
在此期間,中石油成功打造了阿加德姆油田、津德爾煉油廠以及尼日爾 - 貝寧輸油管道等一系列重大項目。
這些項目的落地,讓尼日爾實現了從石油進口國到出口國的華麗轉身。
不僅如此,它們還為尼日爾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貢獻了該國10%的GDP以及八分之一的稅收,更終結了尼日爾成品油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可如今他們卻是翻臉不認人了。
尼日爾驅逐中石油高管后,石油產業鏈的斷裂迅速引發連鎖反應。
津德爾煉油廠停產導致國內成品油供應銳減70%,首都尼亞美的加油站前晝夜排起長龍,黑市油價在48小時內飆升至每升3000西非法郎,是政府指導價的6倍。
這種局面直接沖擊民生,運輸成本激增使蔬菜、藥品等生活物資價格翻倍,甚至導致醫院發電機因缺油停轉。
軍政府雖緊急從尼日利亞進口汽油,但能緩解的情況非常有限。工業停工、運輸癱瘓、失業率激增,這個曾經的產油國瞬間淪為缺油國。
除了對本國的一些影響,在國際上尼日爾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世界銀行將尼日爾2025年GDP增速預測從4.2%下調至-1.5%,非洲開發銀行暫停了原定6月發放的2億美元農業貸款。
更致命的是,法國道達爾能源趁機以“保障能源安全”為由,提出以低于市場價30%的條件收購津德爾煉油廠股權,而俄羅斯瓦格納集團則暗示可提供“軍事保護”換取鈾礦開采權。
于是走投無路的尼日爾,只能是再次將目光投向了中國。2025年6月,外長哈蘇米訪華時重申“一個中國原則”,釋放修復關系信號。
中方則基于多重考量保持開放態度:畢竟尼日爾鈾礦儲量占全球11%,對中國能源戰略至關重要。
還有就是西非反恐形勢需合作維護地區安全。此外,持續合作有助于鞏固中國在非洲的伙伴關系網絡。
但中方也提出明確條件:合同條款必須優化風險應對機制,引入第三方監督,并通過技術轉移與產業協同提升本地化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