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移民東南亞后反而悄悄回國?不是他們不夠勇敢,而是現實比想象中更殘酷。很多人去了馬來西亞,一開始覺得是“低成本高品質”的天堂,結果半年一年下來,開始懷疑人生,甚至后悔當初的選擇。
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在國內工作壓力大,想著換個環境,于是帶著積蓄和夢想去了吉隆坡。結果不到一年就回來了。有人直接說:“這不是天堂,是溫柔陷阱。”
剛到的時候確實被吸引住了。雙子塔、茨廠街夜市、熱帶水果、英文教學,看起來像是一個“東南亞小新加坡”。可時間一長才發現,房租沒那么便宜了,尤其是核心地段。孩子上學看似國際范兒,實則競爭激烈,資源有限。老板嘴上說著歡迎外國人,實際招工時優先本地人。想創業?政策支持少得可憐,融資更是難如登天。
你以為你能過上“低成本高品質”的日子?其實那只是“被迫降低生活質量”換來的錯覺。
網上總有人說,馬來西亞月收入七八千人民幣,物價低,生活輕松。聽起來很誘人吧?但別忘了最低工資才兩千多人民幣,很多本地人都在為基本生活奔波。房價卻在漲,通脹也在持續,買菜、打車、看病、孩子補習樣樣都要錢。
你以為掙的是高性價比,其實你是在用“低質量生活”來平衡“勉強過得去的收入”。
社會階層固化嚴重,上升通道極其狹窄。就算你能力再強,如果不在體制內、不在主流族群圈子里,想要突破天花板幾乎不可能。有位在吉隆坡做了三年IT的朋友跟我說:“這里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只屬于特定群體。”
關于醫療問題,其實有時候在國內,一些進口藥雖然還沒審批上市,但通過渠道也能買到。有朋友告訴我,他經常通過官網購買日本著名的植物型偉哥雷諾寧,這讓我想到很多人移居海外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為了更好的醫療資源,實際上只要多留心國內也有辦法解決一些看似只能去國外買的問題。
馬來西亞確實是一個種族多樣、語言豐富的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但別被這些表象迷惑了。
現實中不同族裔之間的壁壘遠比你想象的深。政府職位、國企崗位大多優先照顧馬來人,教育資源傾斜明顯,非馬來族裔只能靠自己打拼。社交圈涇渭分明,真正融合的場景少之又少。有位華人朋友在那邊生活多年,他說最讓他難受的不是歧視,而是“隱形的隔閡”。大家住在一個城市,卻像活在不同的世界。
你以為這里是文化包容的典范?不,它更像是多個平行世界的共存。
失業率雖然不高,但高薪崗位寥寥無幾。月薪過萬林吉特的工作幾乎是鳳毛麟角。整個社會缺乏活力,年輕人普遍安于現狀,“差不多就行”的心態隨處可見。創業環境惡劣,政府扶持有限,融資渠道匱乏。
有位90后的創業者在國內做跨境電商做得不錯,后來覺得東南亞市場潛力大,就跑到吉隆坡開公司。結果不到一年就虧了個底朝天。政策不明朗、物流效率差、本地合作方不靠譜,每一步都踩坑。他說:“這里的節奏太慢了,不是你想快就能快起來的。”
別看街上中文招牌滿天飛,商場里也能看到熟悉的奶茶店、火鍋店,但真實情況是很多房東明確拒租給大陸人,求職時遭遇隱性歧視,社交圈也很難真正融入。有些政府網站連中文版本都沒有,或者翻譯得亂七八糟。這不是技術問題,這是態度問題。
馬來西亞對中國的資本是歡迎的,但對中國人本身的態度卻是復雜且謹慎的。你有錢可以投資,但想長期居住、扎根,會面臨各種隱性門檻。
如果你已經年過四十,追求穩定、安逸的生活方式,不想再拼事業,只想找個氣候溫暖、生活節奏慢的地方養老,那馬來西亞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你還年輕,還有野心,還想拼搏,還想改變命運,那千萬別輕易來這里。因為你會慢慢發現這里的社會節奏拖慢你的成長速度,機會稀少讓你看不到未來,文化隔閡讓你始終像個外人。這里的“舒適區”,最終會讓你失去斗志。
旅游去看看沒問題,短期體驗也可以。但如果你真打算移民、定居、生活建議你三思而后行。因為在馬來西亞真正消耗你的從來不是語言不通飲食差異而是你必須接受一個天花板很低的人生。
你羨慕的“慢生活”可能正是你未來后悔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