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消息,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的長廊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一行與中方人員相向而行。7月11日這一天,特朗普重返白宮半年后,中美兩國外長終于在東盟外長會的間隙實現了首次面對面會談。會談桌一側,魯比奧帶著他的鷹派履歷卻需要尋求溝通;另一側,王毅外長則肩負著為動蕩的中美關系校準航向的重任。
魯比奧的亞洲首秀,籠罩在特朗普關稅風暴的陰影之下。就在他踏上馬來西亞土地前夕,白宮宣布從8月1日起對包括8個東盟國家及日韓等傳統盟友加征25%-40%的高額關稅。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電視鏡頭前直言“必須減少對美依賴”;澳大利亞為高達200%的藥品進口關稅威脅緊急向美方質詢;東道主馬來西亞外長哈桑更將當前形勢形容為席卷亞洲的“完美風暴”。魯比奧此行本意是安撫盟友,重申美國對“自由開放印太”的承諾,卻不得不反復為關稅政策滅火,聲稱東南亞稅率將“比世界其他地區更緩和”——這種蒼白辯解在越南已獲關稅從46%降至20%的特例面前顯得格外無力。
魯比奧(資料圖)
鷹派人物的務實轉身,源于無法回避的戰略需求。盡管魯比奧在東盟會場不忘暗指中國所謂“不公平貿易”與南海問題,但轉身就向王毅伸出了對話之手。這種看似矛盾的雙面姿態,暴露了美方的現實焦慮:90天貿易休戰期將在8月中旬到期,美國財長貝森特已預告下月初啟動第三輪談判;俄烏沖突僵局中,拉夫羅夫雖與魯比奧談了50分鐘卻未突破;更關鍵的是,特朗普本人對訪問中國展現出興趣。魯比奧此行首要任務,就是為這些迫在眉睫的接觸清掃障礙。
王毅外長在會談中直指中美關系核心:元首共識必須落地生根。他明確提出“三以”路徑——以客觀理性看待中國、以合作共贏制定政策、以平等尊重進行交往。這不僅是對魯比奧會場外“內涵”中國的回應,更是為兩國關系設定不可逾越的護欄。美方對“管控分歧、探索合作”的附和,暗示著某種戰術妥協:國務卿發言人塔米·布魯斯確認雙方將加強各層級溝通,魯比奧本人更對媒體坦言“貿易并非會談重點”,他更關注“其他合作領域”。當鷹派主動淡化敏感議題,其背后動機耐人尋味。
魯比奧(資料圖)
吉隆坡握手背后,區域國家正警惕觀望。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與魯比奧會談時,毫不避諱將關稅列為首要議題;東盟外長聯合聲明草案雖未點名美國,卻明確譴責“與關稅相關的單邊行為”。特朗普政府高筑的貿易壁壘,已讓盟友開始重構安全與經濟鏈條。日本加速謀求關鍵領域自給自足,這種深層戰略轉向,絕非魯比奧幾句安撫所能逆轉。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家波林一針見血:當各國剛收到白宮關稅通知,魯比奧傳遞政策延續性的信號顯得異常空洞。
除此之外,“可能性很高”這五個字證明,魯比奧對特朗普訪華的預判并非空穴來風。盡管他謹慎補充需“營造良好氛圍并做好成果準備”,但兩國外交最高負責人坐在一起,本身就是最強烈的政治信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張騰軍點破關鍵:高層交往需要相向而行,美方若持續在經貿科技領域設限,只會毒化來之不易的對話氛圍。當魯比奧稱會晤“為后續合作奠定基礎”,其潛臺詞或許是美方終于意識到:對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而言,沖突沒有贏家,對話是唯一出路。
魯比奧(資料圖)
吉隆坡的短暫交匯,無法立刻化解關稅戰的火藥味,也難以彌合印太戰略的結構性分歧。但這場被賦予“積極、務實、建設性”的會談,至少重啟了沉寂半年的高層對話齒輪。當魯比奧終于等來與王毅面對面的機會,兩國關系這艘巨輪在風浪中獲得了一次寶貴的航向微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