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但總體來看“工科理科化”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存在工程教育師資力量不強、科研任務與工程能力培養脫節、重知識輕實踐等問題,培養體系、培養方式滯后于實踐需要。為此,教育部以實質化校企聯合培養為牽引,2022年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
記者從教育部今天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三年來,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重構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打破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科化、院系制”的傳統模式,國內的高水平大學聯合一流企業建設了3批共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構建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實體平臺;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推動人才培養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需求;高校、企業、國家實驗室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打造資源共享網絡、交流合作平臺和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共同體,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和生態。
再造校企協同培養流程。構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新機制。組織有關高校聯合企業,聚焦企業課題庫、雙導師隊伍、校企聯合招生、核心課程建設、在企實踐管理、畢業管理與學位授予、知識產權分配等7個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研制工作指南,匯總發布《工程碩博士培養標準匯編(第二卷)》,加快建立全鏈條、全要素,科學規范、高效運行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重塑自主培養核心能力。建課程,聚焦18個關鍵領域,組建一流學科專家和工程師領銜的團隊,校企協同建設201門“高階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戰度”的核心課程,并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免費共享;抓導師,舉辦4期校企導師研修班,培訓校企導師2000余人;指導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聘任校企導師2.32萬名,其中企業導師1.25萬名、一線總師2091名;選課題,圍繞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提供5100多個來自產業一線的研究課題,作為工程碩博士開展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強實踐,校企聯合建成300多個工程師技術中心,為工程碩博士在真實環境中開展科研創造有利條件。
重建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標準。法律層面,今年1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正式施行,將實踐成果與學位論文并列,都可以作為碩博士申請學位答辯的基本內容。制度層面,發布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論文”評價壁壘,明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具體形式、流程標準。實施層面,要求有關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實施細則,更新理念、改進評價,推進新型評價標準落地實施。這些工作,為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提供了法理依據、制度保障和實踐準則。今年首批畢業的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中,已有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
推動校企協同開展接續培養。在校企共同努力下,首屆專項試點工程碩士整體實現高質量就業,首屆專項試點2100多名工程碩士畢業去向落實率92%,其中留在本企就業的29%,留在本領域其他企業的42%,合計留企率71%,大部分為國防軍工或高端制造業領域的領軍企業,就業去向精準服務國家戰略。同時,在地方支持下,各單位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與職業資格銜接有效機制,有關高校推動工程碩博士學位與職業資格、職稱評定掛鉤,取得良好成效。
《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將于下半年發布
如何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組織體系的機制化建設?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下半年將發布《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并根據標準要求,試點啟動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認證工作,完善工程碩博士產教融合培養機制,引領帶動更多單位自主建設卓工學院,建立多級聯動、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培養新體系。同時,高質量推動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4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更好服務區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如何實現常態化的產教融合培養?讓產教融合培養從小范圍的試點探索,轉變為向所有工程碩博士推廣。到2030年,推動超半數工程碩博士培養單位自主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將學院在讀研究生占全國工程碩博士在校生比例,由目前的近4%提升至20%;向全部67個專業學位類別推廣。找準各領域產教融合培養結合點,創新聯合培養機制,構建分類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精準對接;向本科教育推廣。從數萬名專項試點工程碩博士培養,逐步輻射數百萬名工科本科生培養,引領工程教育變革。
如何塑造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影響力?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引進國際頂尖工程科技人才參與工程碩博士教學指導,建立中外師生常態交流機制。同時,在有條件的國家布局建設若干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推動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出海”,加快推動工程教育標準國際互認,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中國方案。
(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