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如何用2個字評價中國足球”的話題上了今日頭條的熱搜,這等于是中國男足敗給幾乎所有亞洲隊后,再一次被媒體拽出來羞辱。文明的評價,有說這兩個字是“遺憾”、“迷茫”、“希望”的,羞辱性的就多了,可以列出一火車:國恥、垃圾、不孕、不育、不爭、阿斗、丟人、窩囊、悲哀、腐敗、解散、放棄、特渣、陽痿、廢柴、丑陋、臭腳、海參、不硬、肉頭、誤國、無能、晦氣、巨嬰、拉胯、去球、敗家、活靶、雞肋、紈绔、沒救、慫娃、腐球、陪練……等等。其中最具反諷意義的還是把中國足球隊稱為“海參隊”,讓我想起了病入膏肓的蔡桓公,連神醫扁鵲也沒得治。
“海參”不再是一種滋補食材,而成為一種極具諷刺意味的文化符號,精準刺中了中國足球的痛處:表面光鮮、內里虛浮,如同那些被過度包裝卻毫無實效的保健品。中國足球的問題早已超越了技戰術層面,它是一具從內到外開始潰爛的軀體,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腐朽的氣息。用”癌癥”形容或許殘酷,卻恰如其分。這不是普通的病癥,而是全身系統性崩潰,是細胞層面的異變與失控。
中國足球的病灶首先體現在其荒誕的價值鏈條上,每一個環節都異化為利益輸送的管道。我們選拔的球員,是真正的精英嗎?我就不信14億中國人選不出10幾個優秀球員。如果青少年選拔成為關系戶的競技場,裁判判罰淪為權力尋租的工具,球員入選國家隊變成商業贊助的附加條件,那這支球隊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當足球不再以競技水平為衡量標準,當球場變成權錢交易的秀場,這項運動便會徹底異化為畸形的怪物。在國內自己玩還可以,反正可以吹假哨。到了國際競技場上,誰還讓著你?丟人現眼便成為必然。
中國足球的管理體系有沒有問題?我看是有的。換了那么些官員,效率接近于零,難道不是體制出了問題嗎?當一個體制主動排斥真正懂足球的人才,而重用只會填寫表格、遵守潛規則的官僚,只能造成一種結果: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國足協的領導層,迫切需要具有獨立足球思想的專業人士來統領,而非換來換去還是那些不懂球的官僚。中國足協的領導換來換去,你看見哪位領導大刀闊斧地改革了,哪位領導對國足“刮骨療毒”了?吃瓜群眾看到的只是“前腐后繼”,監獄里進去了一批前足協領導,組成一支“獄足隊”都沒問題,這難道不是活生生的事實嗎?
在文化心理層面,中國足球陷入了一種集體性認知失調。一方面,我們渴望世界杯舞臺上的榮耀;另一方面,卻不愿接受現代足球的發展規律,急功近利心態很明顯,國家隊還不如村超隊。急功近利心態導致從上到下都是“近視眼”, 為了短期的成績提升瘋狂燒錢:比如高價聘請外國教練,動輒就是多少億;比如把歸化球員當成寶,在球場上當“速效救心丸”使用,而校園足球淪為政績工程里的統計數字,忽視了這項運動最本質的草根屬性與市場規律。試問這樣的燒錢辦法,除了浪費國帑讓人民群眾憤怒外,能起到什么作用嗎?
中國足球的潰爛之所以難以治愈,正因為其已成為社會問題的集中映射。它是官商勾結的樣板間,是形式主義的重災區,是急功近利價值觀的活標本。那些在足球領域肆無忌憚的腐敗分子,很可能同時在其他行業蠶食公共利益;那些在足球決策中顯現的短視行為,與我們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錯誤如出一轍。足球場就像一面照妖鏡,映照出社會肌體中的種種病灶。當裁判成為“黑哨”,當球員變作“演員”,當管理者淪為“蛀蟲”,這已不僅是足球的恥辱,更是一個社會的警訊。
面對這具潰爛的軀體,局部治療已無濟于事。需要的是對整個足球生態的刮骨療毒:建立透明化的治理結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重構青訓體系,讓足球回歸教育本質;打破行政壟斷,讓市場規律真正發揮作用。更為根本的是,我們必須反思那種將足球異化為政績工具、商業噱頭的扭曲心理。足球不需要虛假的繁榮,需要的是從每一塊草皮、每一個社區開始的真實生長。當足球重新成為孩子們純粹的快樂而非成人世界的利益籌碼,這具潰爛的軀體或許才能開始真正的愈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