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區和云南臨滄市自2017年建立了對口協作以來,崇明在產業教育人才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助力臨滄不斷發展。8年耕耘,開啟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攜手共建之路。7月13日,東方衛視播出《大家聊中國式現代化——合作交流篇》,帶市民一起去看崇明與臨滄的故事。
臨滄市耿馬縣一直有個甜蜜煩惱——它是云南的第一產糖大縣,每年產糖約30萬噸,但在產糖的同時會產生40多萬噸蔗渣。過去耿馬縣靠焚燒或堆肥處理蔗渣,既不經濟也不環保。在滬滇協作的東風下,上海一家科技企業2019年入駐當地產業園,他們利用蔗渣生產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很受歡迎,已經出口到歐美地區。相關經濟效益也從原本每噸3000多元提升到了2萬元,企業還在當地創造了近600個崗位。企業負責人表示,公司一定要保證當地工人的收入不低于其他企業。
在臨滄市滄源縣,也有一項甜蜜產業正加速發展,那就是蜂蜜。由滬滇協作出資建設的蜂蜜加工廠讓當地養蜂農戶平均每戶能增收6400元左右。加工廠還將當地特色的黑蜜制成衍生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
云南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鄉長蘇應鴻介紹說:“目前加工廠開發了21個品種的黑蜜衍生產品,如黑蜜牙膏、黑蜜洗發水、護發素和沐浴露等。從公司成立以來,銷售額達到了1116萬元。”
未來滄源縣將繼續深耕蜜蜂產業鏈,發展產、學、研游一體化的綜合路線。
除了幫產業,崇明還在臨滄扶教育。大文中學幾年前還只有泥土操場,教室也非常簡陋,通過崇明的大力支持,如今變成了一所頗具現代化的學校,目前已建成塑膠跑道和兩個籃球場。
不僅是硬件,上海先進的教育理念也被引進過來。目前,學校80%的老師都到崇明接受過培訓,崇明的名師們也會到大文中學上課、開講座。崇明駐大文中學托管辦副主任郁建超說:“崇明通過托管的方式把上海先進的教育資源帶到云南來,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環境等各方面進行了優化和完善。”學校人數從過去的兩三百人,增長到了六百多人,并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目前學校實行全寄宿制,學生里少數民族學生眾多,不少還是留守兒童,執教老師對他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針對困難學生,援滇干部和老師們發起了公益助學項目。
“學校排查了家庭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的學生,請崇明區的愛心人士與困難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認領幫扶。這不僅僅對于學生是經濟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在學習上的關心和指導。”崇明援滇干部,云南臨滄市臨翔區委常委、副區長賈全彪表示。
從大山到大海,8年的對口協作讓崇明和臨滄實現雙向奔赴。區委書記繆京表示:“崇明和臨滄兩地已經有了很好的默契,也有了非常好的實踐經驗。我相信我們會繼續做好。當前,崇明與臨滄正處于一種山海牽手情比金堅,命運與共,合作共贏如兄弟般的良好關系。人們常說,親戚越走越親,崇明與臨滄,我相信也一定會越來越親!”
未來兩地將進一步推動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協作共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來源:東方衛視
編輯:顧佳麗
責編:朱競華、顧佳麗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