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成書麗
“堅持片區化、組團式理念,培育一批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導區,形成一批可實施、可復制、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從河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到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河南省委一號文件,以及剛剛結束的河南省委全會,“片區化、組團式”成為河南建設農業強省的關鍵方法論。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導區是河南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關鍵抓手,是推動城鄉融合、帶動全域振興的“戰略引擎”。
而全省16個“先導區”中,潢川角色特殊、成效明顯,也是學習“片區+組團”的最佳縣域之一。
“片區+組團”,為什么要學潢川?向潢川“先導區”,學什么?來看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河南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導區建設評審組組長楊建國的深入剖析。
為什么要先看先導區?
楊建國表示,河南建設農業強省,不僅要有戰略眼光,更要有戰術抓手?!跋葘^”就是破解農業強省建設“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徑,也是河南“敢于吃螃蟹”的制度創新。
河南全省16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導區”試點,以片區化、組團式推進為主要模式,將糧食安全、產業融合、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科技賦能等任務集成示范,在縣域范圍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
只有在先導區率先跑起來,才能在全省推開跑起來。
回望這半年來,從“一縣一策”到“片區統籌”,從“謀定快動”到“項目落地”,16個先導區已經成為引領城鄉融合發展的“試驗田”和推動鄉村振興走深走實的“先手棋”。先導區也成為河南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積極探索,其經驗做法已得到農業農村部認可并被全國推廣。
楊建國稱,縱觀全省16個先導區半年推進情況,那些起步最快、動能最足、路徑最穩的區域,幾乎無一例外,都選擇了“集中連片、片區統籌、組團推進”的打法。放眼全國,這一趨勢亦日益明晰。
而在先導區,可以率先看到河南著力建設農業強省,以城鄉融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應用場景”。
為什么是潢川?
全省16個“先導區”中,楊建國認為,潢川角色特殊、成效明顯,也是學習“片區+組團”的最佳縣域之一。
潢川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大縣,年產糧14億斤,占全國千分之一,年產甲魚8萬噸、小龍蝦28萬噸,生豬出欄100萬頭,農業產值規模不小、產業類型豐富。
在這樣的縣域底色之下,潢川在全省16個先導區中從片區入手、從鏈條破題,在融合中找出路,在改革中求突破,走出了一條“平原農區先導區”可學可復制的發展路子,為破解農業大縣如何以片區化組團式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落地的解題方案。
另外,省級層面連續肯定潢川“先導區”:4月9日,河南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導區名單發布,潢川縣名列全省10個創制型先導區榜首;6月,全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導區建設工作交流會召開,潢川縣作為全省代表作典型發言,再次被點名肯定。
楊建國認為潢川的關鍵詞是四個字:“系統作戰”——系統設計、機制嵌套、主體協同。通過“縣級統籌、鎮村聯動、片區布局、組團推進”,潢川在先導區建設中實現了“上下貫通、條塊結合、協同高效”,不是僅靠某一個產業、某一個鎮村單打獨斗,而是片區協同、板塊聯動,形成規模效應。依托潢川獨有的“139”工作體系以縣域層面的頂層設計做保障,以鎮村協同的精細執行做抓手,實現了項目、資金、政策和資源的集中集成集約,推動了從“點上開花”向“面上結果”的轉變。
更關鍵的是,潢川把“產業興旺”與“農民增收”牢牢綁在一起,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支撐,以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服務業為價值延伸,形成了“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的完整產業鏈,讓農民在產業鏈條各環節中實現穩定增收。而且潢川通過先導區機制把更多散戶納入產業體系和分工體系中,實現了“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的良性循環。
向潢川“先導區”學什么?
潢川之所以成為標桿,在于它真正依托片區化統籌、組團式推進,破解了“資金碎片化、項目碎片化、政策碎片化”的老難題,在有限資源中撬動了無限可能,為平原農區縣域鄉村振興提供了值得全省學習的“潢川答案”。那么,“片區+組團”,應該向潢川“先導區”學什么?楊建國總結,重點學三個關鍵:
第一,學它如何以“片區化”理念統籌全域布局,在一張圖中謀劃、以一個片區引領。
潢川牢牢抓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創制型先導區”定位,把“先導區”作為推動片區化發展的核心平臺,著眼全縣資源稟賦,謀劃出“三區兩帶六中心多點”的空間格局——“三區”即創制型先導區、高新區未來農業片區、“十百千萬”建設區;“兩帶”沿交通干線打造示范帶;“六中心”強化鄉鎮功能帶動;“多點”分類打造村莊類型。
在這個大盤子中,選取距縣城較近、耕地集中、企業集聚的付店、隆古、魏崗3鎮作為先導區核心片區,打破鎮村界限、統一規劃建設,280平方公里集中推進。這種從一張圖開始、從一個片區突破、以一體化方式推進的“片區謀劃+組團帶動”,是全域推進鄉村振興的科學路徑。
第二,學它如何以“產業為軸”建強支撐體系,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用組團化機制推進產業融合。
潢川是典型農區,耕地資源豐富、種養基礎良好,但也長期存在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等問題。潢川縣以產業為重心,推動片區內“工廠化未來農業”建設,將空間規劃、產業分布與組團發展結合起來,構建“南工貿、北農耕、西文旅”的差異化格局。南部,依托高新區打造6個現代農業服務載體,集聚10個加工集群,發展設施農業裝備制造與創意農業;北部,打造稻蝦、稻鴨等24個種養基地,形成現代農業種養組團;西部,文旅組團與農文創融合發展。
第三,學它如何圍繞“融合發展”構建立體網絡,打破邊界、集聚要素,實現城鄉聯動與多元集成。
潢川縣在先導區建設中最有價值的突破,是“組團發展”不僅限于農業與村莊,而是向更高維度拓展:
一是以重大交通節點為樞紐,以淮河、312國道、106國道為骨架構建“一軸兩廊三帶五區多組團”的發展網絡;二是推動“村-鎮-區”統籌,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空心村搬遷整合,構建“3+7+7”鎮村體系,形成以中心鎮區為核心、以城郊村為橋梁、以特色村為節點的組團發展格局;三是創新“樓上農場、樓下工廠”的設施農業形態,聯合高校團隊打造未來農業示范園,用科技手段和工業思維推動農業全鏈條升級。
這種“產業—空間—治理”三位一體組團化推進的經驗,為其他地區建設“多元集聚型先導區”提供了有力范式。
“不是就村論村搞振興,而是跳出村莊看片區;不是單打一搞產業,而是組團集聚上強鏈;不是等資源湊夠再干,而是先做一個區、拉出一條線、帶動一大片。潢川用片區化理念、組團式推進,正在探索出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潢川路徑?!睏罱▏偨Y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