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楊林宋 陳琳輝)夏至已過,三伏天即將到來。三伏天的推算依據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作為初伏的起始,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開端。由于今年夏至到立秋僅有4個庚日,導致中伏縮短為10天,7月20日入伏后,8月18日便出伏,共計30天。這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三伏天時間縮短,冬病夏治是否也要“搶時間”?
“冬病夏治遵從陽氣最盛的原則。三伏天作為全年最熱、陽氣最盛的時段,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期,可以幫助快速補充人體的陽氣來祛除寒濕。”7月14日,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周天梅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冬病夏治的治療周期除了頭伏、中伏、末伏外,還設有伏前加強和伏后加強,比如今年伏前加強從7月3日開始,伏后加強則持續到8月底,實際上共有五伏。
7月14日,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康復中心副教授曹乾安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今年三伏天雖短,但調養身體不必“搶時間”,更應注重質量。他建議,貼三伏貼的患者可適當延長貼敷間隔時間,并增加伏前貼和伏后加強貼。此外,入伏前進行溫和調理,如熱敏灸或鋪灸等,能為正式調養“打底子”。
除三伏貼療法外,能否適當增加督脈姜灸或任脈姜灸的治療頻率?周天梅表示,對于今年三伏天時間較短的情況,寒性體質特別明顯的人可以適當增加調理頻率,例如做4到5次針灸或艾灸,而一般體質者3次即可,但還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并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
盡管伏期縮短,高溫天氣卻持續不減。今年入夏以來,多地頻發高溫。對此,曹乾安提醒,冬病夏治期間需格外注意防暑,避免貪涼。“艾灸或熏蒸本身會‘加熱’,治療時務必選擇通風涼爽的環境。”他強調,剛做完治療時人體毛孔仍處于開放狀態,猛吹空調或進食冷飲可能導致寒邪“殺回馬槍”,使調理前功盡棄。因此,需注意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吹空調時也應遠離風口,防止寒邪入侵。
周天梅提醒,冬病夏治主要適用于體質虛寒、陽氣不足的人群,尤其適合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患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老寒腿等風濕免疫疾病;慢性胃腸炎、腹瀉等脾胃虛寒證,以及畏寒肢冷、宮寒痛經等陽虛體質。此外,亞健康狀態、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及體弱多病的患兒也可通過此法調理。但需注意,陰虛火旺、實熱證或皮膚敏感者不宜采用該療法,具體應遵醫囑辨證施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