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鄉村盛夏,處處生機。
在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三里鎮呂山村,綠水青山美麗如畫,一條條鄉村旅游線,一個個產業特色村,一處處休閑目的地……廣袤田野正唱響著振興鄉村的歡歌。
三里鎮舊稱“三里店”,因明末清初時期商鋪繁華,延綿三華里而得名。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秉承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扎實推進農文旅融合,形成了以旅興農、以農促旅、文旅結合的新格局。
俯瞰東山林場。南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枕黃山余脈、環孤峰清溪的呂山村就是其中之一。在呂山,單看一個村民組,似乎平平無奇,但連點串線覆面,就會發現,足不出村,別有洞天。
四周林木環抱,山野鳥語花香,曲徑通幽處,涼亭、石墩、古井等鄉土符號觸手可及,東山村仿佛是凝固了時光的世外桃源。
“東山村是市級美麗鄉村,自打建成后,好多‘頭回客’都成了‘回頭客’,有的甚至直言這里是一個適合放空的地方。”南陵縣三里鎮副鎮長余沛沛說,因為沒有過多商業氣息,古樸的風貌反倒能喚起鄉愁。
這兩年,慕名打卡的游客漸漸多了起來,他們走進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東山村,遇見自己向往的生活,也為世代蝸居深山的村民換個活法。
在東山村,沈沅寶常年取水的源流井。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今年82歲的沈沅寶,在東山村生活了一輩子,見到他時,正在家門口的源流井取水。
“這井水啊,冬暖夏涼,現拎現喝,打小就好這一口。”沈沅寶告訴記者,水好、空氣好,現在村莊環境也好,好得沒話說。
一口古井,四季甘甜,折射出的是村民的幸福生活。
美麗鄉村建成后,柏油路鋪到了家門口,休憩廊亭修到了村口,就連過去不曾有的路燈也點亮了村莊。最令沈沅寶感慨的是,原本無人問津的小山村,漸漸熱鬧了起來。
東山村民組的變化,只是呂山村綻放“美麗經濟”的小切片。
結合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呂山村以“紅色土塘 綠色呂山”為定位,探索“文化+生態+休閑”新模式,正加速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為此,村里還專門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
東山村魚鱗壩。南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呂山村不大,但山、水、林、泉等生態景觀俱全,還坐擁1.1萬畝林場,森林覆蓋率高,是南陵縣城區的“后花園”,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坐享“天然氧吧”。
“不僅資源優渥,物產同樣豐富。”余沛沛介紹說,除了呂山云毫高山茶、白嶺沖礦泉水,安徽省最大的金礦就坐落在呂山村。
三里鎮呂山村東山村民組一隅。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在呂山村,除了綠色的山、金色的礦,紅色文旅更是一大亮點。
土塘是新四軍軍部駐地舊址,1938年5月26日,新四軍軍部駐防土塘村,直至當年8月2日遷址涇縣云嶺,留下了軍部舊址、議事大廳、葉挺舊居等紅色遺跡。
驅車來到土塘,占地900平方米的鄉村振興研學基地,正在加班加點趕進度。“主體工程已經封頂,正在倒排工期,力爭9月前與游客見面。”余沛沛說,待項目建成后,將常設展覽、紀念活動、紅色研學等諸多服務內容,讓更多游客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鄉村旅游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
眼下,呂山村正鉚足了勁發展文旅,假以時日,和東山村民組一樣,越來越多的村落走出深閨,不再“孤芳自賞”,而是通過多元化的旅游業態,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清水”,讓鄉村旅游紅利競相釋放,也讓山更綠、水更清、林更茂、民更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