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大授銜,獲授的10位開國元帥中,基本都是八路軍系統(tǒng)的。
其中朱德?lián)伟寺奋娍偹玖睢⑴淼聭咽前寺奋姼笨偹玖睢⒘直胧前寺奋?15師師長、劉伯承是八路軍129師師長、賀龍是八路軍120師師長、羅榮桓是八路軍115師政委、徐向前是八路軍129師副師長、聶榮臻是八路軍115師副師長、葉劍英是八路軍參謀長。
唯獨陳毅不屬于八路軍系統(tǒng),而是屬于在華東地區(qū)展開抗日的新四軍系統(tǒng),成為唯一一位來自新四軍的開國元帥。
要知道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我黨領(lǐng)導的兩支主要抗日武裝,八路軍一般在華北地區(qū)抗擊日軍,新四軍通常在華中和華東地區(qū)抗擊日軍,為何新四軍系統(tǒng)就只有陳毅一人被授予元帥銜呢?
更何況,新四軍系統(tǒng)也是戰(zhàn)將如云,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新四軍2支隊副司令員粟裕、新四軍4支隊司令員徐海東、新四軍參謀長兼3支隊司令員張云逸、新四軍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
其實,新四軍確實有多人有資格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法被授予罷了。
首當其沖的便是新四軍第一任軍長葉挺。
葉挺是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總指揮,是人民軍隊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但在廣州起義失敗后,被迫流亡海外10年之久。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后,葉挺才回國參戰(zhàn),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首任軍長。
然而,葉挺領(lǐng)導新四軍抗戰(zhàn)才僅僅3年時間,就因為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皖南事變,使得新四軍系統(tǒng)受到極大破壞,軍長葉挺也遭到軟禁,經(jīng)過我黨積極營救,才于1946年3月4日獲釋。
令人惋惜的是,在葉挺獲釋的1個月后,一家人乘機從重慶飛往延安的途中,因飛機失事罹難,未能看見新中國的成立,否則一定會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
要知道在1955年9月27日下午4時,大授銜儀式開幕前夕,老帥們聚在一起閑聊時,就有兩位元帥提到葉挺。
其中一向沉穩(wěn)的聶榮臻看到這一幕突然說道:“要是葉挺還在,你們新四軍就會出兩個元帥。”
作為新四軍元帥代表的陳毅也回應說:“葉挺要是還健在,能看到今天該多好啊!他要在,元帥的桂冠一定要給葉軍長!”
陳毅繼續(xù)說道:“如果新四軍中有兩個元帥的話,十大元帥中該是兩個葉帥嘍!”
從陳毅和聶榮臻的話中不難看出,葉挺早已是大家心目中的元帥。
除了葉挺之外,還有一人也被列為開國元帥的初選方案中,他便是劉少奇。
劉少奇雖然不在一線指揮部隊作戰(zhàn),但在皖南事變爆發(fā)后,為了重振新四軍隊伍,強化新四軍的領(lǐng)導班子,專門派遣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趕赴華東,擔任新四軍第二任政委兼華中局書記,和新四軍第二任軍長陳毅共同領(lǐng)導新四軍作戰(zhàn)。
建國后,在制定各級將帥銜方案中,劉少奇等人都被納入了元帥初選人選行列,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人則列為大將人選的行列。
然而,在討論元帥軍銜時,毛主席卻堅持不要大元帥軍銜。當問及劉少奇時說,你在部隊里搞過,你也是元帥。劉少奇當即表態(tài):不要評了。
所以,劉少奇實際上是拒絕了開國元帥軍銜。
除了劉少奇拒絕元帥銜之外,還有一人也是拒絕了開國元帥銜,他就是粟裕大將。
粟裕在新四軍時的職位并不算太高,先后擔任過新四軍2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1師師長等職。
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粟裕開始指揮戰(zhàn)役兵團作戰(zhàn),擔任華東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給陳毅當副手,華東的戰(zhàn)事指揮基本全靠粟裕一手撐起來。正是林彪領(lǐng)導的東北野戰(zhàn)軍和粟裕領(lǐng)導的華東野戰(zhàn)軍幾乎殲滅了國軍所有的精銳。
以至于在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專門考慮到粟裕的資歷、威望和戰(zhàn)功,提出要給粟裕授元帥銜,還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毛主席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lǐng)元帥銜。在解放戰(zhàn)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的粟裕呀?蔣介石的幾大金剛誰不害怕粟裕!”
但粟裕也是自己拒絕了開國元帥銜的。
黨外高層民主人士邵力子曾把粟裕該授元帥銜的信息報告給了粟裕之后,他并沒有顯得高興,反而還很嚴肅地說:“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么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可以說,粟裕在名利方面看的很淡。
自抗戰(zhàn)結(jié)束以后,粟裕已經(jīng)先后兩次讓司令,一次讓元帥。
先是在1945年10月,當新四軍軍部和部分主力移防山東后,留在蘇皖的新四軍部隊組建蘇皖軍區(qū)(不久改稱華中軍區(qū)),任命粟裕為司令員,張鼎丞為副司令員;不料,粟裕先后兩次致電中央,請求讓張鼎丞擔任華中軍區(qū)司令員,自己擔任副司令員,才得到批準。
而后是在1948年5月,軍委決定調(diào)陳毅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qū)工作,讓粟裕主持華東戰(zhàn)局,擔任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政委,在得知中央已做出決定后,粟裕不得不建議,希望保留陳毅在華野的職務。就這樣,在5月9日,中央決議陳毅擔任中原軍區(qū)、中原野戰(zhàn)軍第一副司令員,仍兼任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和政委,粟裕則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全權(quán)負責戰(zhàn)役指揮。
再加上1955年謙讓元帥銜,粟裕的“三讓”昭示出的人格魅力和光芒,成為我國人人稱贊的一段佳話。
當劉少奇和粟裕雙雙婉拒元帥后,新四軍除了陳毅,還真就找不到一位合適的人符合元帥授予資格。
因為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這些新四軍系統(tǒng)的高級將領(lǐng),在建國后基本都脫離了軍職,轉(zhuǎn)到黨政機關(guān)工作了,再授軍銜已不合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