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蘭察布7月15日電 題:小村莊也有大作為:鄉村蝶變中看烏蘭察布振興密碼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夏日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村落間生機盎然。化德縣民主村與卓資縣黃旗灘村,這兩個曾經不起眼的小村莊,如今都捧回了“全國文明村鎮”的金字招牌。平坦的村道、整潔的院落、興旺的產業、淳樸的鄉風,共同勾勒出烏蘭察布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
圖為黃旗灘村2024年慶豐收活動現場。 卓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治理創新:讓鄉村“管”出新風尚
清晨的民主村,環衛工人正駕駛著電動吸掃車清掃村道,陽光下,新栽的松樹葉片閃著光澤。“以前村里雜物堆得到處都是,雨天出門得蹚泥,現在抬腳就是水泥路,晚上路燈亮堂堂的。”村民冀玉梅的話,道出了村莊環境的巨變。
變化的背后,是治理模式的革新。民主村創新“黨支部+網格+村民”機制,將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讓村民從“要我改”變為“我要改”。村里成立的人居環境整治小組,每月定期檢查衛生,折疊掃路機、清雪滾動車等設備的引入,讓專業環衛隊效率倍增。
“更貼心的是,雙坑交替式戶廁與水沖廁、公廁互補,徹底解決了村民如廁難題,新建的生活驛站里,收發快遞、理發、洗浴等服務一站搞定。”冀玉梅說。
而在黃旗灘村,“線上+線下”的治理智慧同樣亮眼。打開村里的村級事務管理平臺,村民的提問實時更新,而村干部線上秒回,好評不斷。“以前辦事得跑村部,現在手機上就能說事兒,村干部解決問題比以前快多了。”村民溫香梅說。
這個平臺不僅是辦事窗口,更是“連心橋”。它連接著外出務工的村民,讓他們隨時了解家鄉事;也打通了與其它村莊的交流渠道,為黃旗灘村引來不少合作機遇。
圖為民主村廣場一角。 崔亞寧 攝
產業造血:讓日子“富”出奔頭
“去年養了80只羊,下了100多只羊羔,凈賺3萬多元。”民主村養殖戶李大強算起賬來,臉上笑開了花。
在民主村的肉羊養殖場,2000多只羊在智能化設備照料下悠閑進食。更暖心的是,村里為21戶無勞動能力的脫貧戶代養肉羊,讓他們也能分享產業紅利。
民主村通過擴大養殖規模、推行股份分紅,讓肉羊產業成為村民增收的主力軍。黃旗灘村則走出了多元發展的路子,在村里的豆制品加工廠,機器轟鳴中飄出陣陣豆香,村民蘇小敏一邊操作設備一邊說:“在這里每月掙4000元,還能照顧生病的父親,比外出打工踏實。”
除了豆制品加工,黃旗灘村的“錢袋子”還鼓在光伏板上、養殖場里。入股村級光伏電站年收益40余萬元,投資養殖場年賺8.1萬元,檸條飼料加工廠年收入50余萬元。多元產業不僅讓村集體收入翻番,更帶動10余名困難群眾就業,43個公益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文明培育:讓鄉風“潤”出幸福感
傍晚的民主村文化廣場,秧歌隊的鑼鼓聲此起彼伏,村民們或跳廣場舞,或在健身器材上鍛煉,笑聲傳遍村落。廣場旁的“紅黑榜”前圍滿了人,“最美庭院”的上榜家庭正拿著文明積分去超市兌換生活用品。“上榜不光有面子,還能換東西,大家搞衛生、守規矩的勁頭更足了。”村黨支部書記曹潤亮說。
民主村的圖書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道德講堂、家風宣講常辦常新;紅白理事會把宴席標準寫進村規民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成了新風尚。黃旗灘村也不例外,紅白理事會帶頭破除陳規陋習,“厚養薄葬”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
民生保障更讓幸福感落地。黃旗灘村172人享受養老保險,32人領長壽補貼;9名公益護林員、5名生態護林員定期領到補貼,退耕還林政策讓山坡更綠、錢包更鼓。
“現在路通、水凈、網快,看病養老有保障,日子過得還舒坦。”溫香梅的話,說出了兩村村民的共同心聲。
下一步,民主村計劃持續壯大產業,黃旗灘村正規劃擴大綠色產業,讓村民的日子更上一層樓。從治理到產業,從環境到鄉風,這兩個村莊的蛻變,正是烏蘭察布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