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移通學院“別具匠心”黨史學習教育團在合川區三廟鎮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團隊以“學史鑄魂·勞創鄉村”雙融行動為主題,將勞動教育搬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產業基地,把黨史精神融入鄉村生活、發展實踐、群眾心田,帶領青年學子在服務中厚植家國情懷,書寫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團隊成員幫村民采摘農作物。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7月11日,團隊于三廟鎮政府廣場舉辦鄉村文藝匯演。通過歌曲、朗誦、快板等多元藝術載體,精心編排《我和我的祖國》《強軍戰歌》等紅色經典曲目,創新《合川三廟新風采》等反映地方風貌的鄉土節目,融合《清澈的愛》《閃耀吧!青春的火光》等情景朗誦,深刻呈現出青年學子的家國情懷與鄉土認同。
在戴花村、玉觀村,學子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尋根”之旅。編織草鞋、重走紅軍路,這些沉浸式體驗讓書本上的黨史變得可觸可感。正如三廟鎮黨委副書記鄒丹在黨史課上強調的:“讀懂土地上的紅色密碼,方能汲取服務鄉村的不竭力量。”青年一代唯有俯身觸摸這些帶著溫度的歷史印記,才能真正理解 “紅色引擎” 的深層力量——它是危難時的挺身而出,是平凡中的久久為功,更是將個人理想融入鄉村振興浪潮的使命擔當。
團隊成員體驗編草鞋。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黨史學習教育為青年筑牢精神根基,而勞動實踐則是將紅色信念轉化為服務鄉村行動的生動課堂。
實踐團深入安塘村“百萬蔬菜基地”,探訪智慧大棚,學習科技賦能農業的“融合生產模式”;扎進田間地頭,在烈日下揮鐮收割、協作采摘,在悶熱大棚中揮汗除草、支援辣椒搶收,切身體會農事艱辛;在戴花村學習鉤花技藝,理解傳承與匠心;在玉觀村500畝稻鱉共生基地體驗稻鱉飼養,“勞動最光榮”的感悟深刻而真摯。
與村民并肩勞作的過程,正是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生動課堂。隊員們切身體會從田間到餐桌的艱辛,并在扎根泥土、讀懂鄉村的過程中,感悟扛起青年責任的意義。
團隊成員幫村民采摘農作物。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團隊成員在大棚里揮汗除草。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為使實踐成果切實惠及鄉村,團隊化身調研員,深入寶龍、燈臺、戴花等6個村落。采用“嘮家常”方式宣講黨的惠民政策,讓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扎實入戶走訪,精準把脈發展瓶頸:基礎設施滯后、人口空心化老齡化、產業發展內生動力薄弱(傳統種植為主、銷售渠道缺乏)。針對痛點,團隊集思廣益貢獻“金點子”,將青春智慧轉化為賦能鄉村發展的務實之策。
實踐團入戶走訪村民。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過去學黨史在書本里,今天在大棚田埂上才懂奮斗最幸福!”這一周,隊員們以草鞋編織重溫長征精神,用7公里跋涉丈量信仰厚度,更在稻鱉共生的生態奇跡中讀懂“黨建引領”的磅礴偉力,當青春的理想與擔當深深融入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學史鑄魂”便煥發出澎湃的生命力,“勞創鄉村”正譜寫著充滿希望的新篇章。(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