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征遷工作中,縣農業農村局的一位名叫黃清華的黨員干部以其實實在在的行動和貼心細致的服務,贏得了廣大拆遷戶的一致好評,成為征遷戰場上的一名“攻堅尖兵”。
黃清華,作為一名辦公室主任及征遷工作隊員,始終將拆遷戶的“心頭事”當作自己的“自家事”,用“婆婆嘴”耐心講解政策,用“跑斷腿”的精神解決難題,更以“全天候”的狀態忙于協調,用基層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的“滿意指數”。
在征遷過程中,黃清華眼尖心細,跑成了“活地圖”。“大姐,這套房子采光好,周邊配套設施也完善,您看看戶型圖……”在縣城某樓盤,總能看到黃清華揣著筆記本穿梭的身影。作為全縣首個完成簽約的拆遷戶,王大哥一家最初對拆遷政策顧慮重重,尤其擔心房票不能買合適的新房。黃清華在第一次入戶時,就從王大嫂“隨口一說”的買房需求中捕捉到關鍵信息,從此開啟了為期一個星期的“掃樓模式”。
他跑遍了縣城全部在售小區,對縣城在售房情況全部摸透,隨后向王大哥一家逐一介紹,對有興趣的房源陪同現場查看。憑著這股子“磨勁”,他不僅幫王家選到了適合的房子,還成了拆遷戶圈里的“購房百事通”。當王大哥在拆遷協議上簽下名字時,僅用時16天,便完成了我縣第一戶完成棄房驗收工作。這“第一簽”就像一聲號角,為后續工作打開了局面。
面對拆遷戶的種種難題,黃清華總是嘴勤腿快,甘做“解鈴人”。第一次上戶,張家大哥就帶著抱怨的語氣說:“前次征地答應的失地農民保險,到現在影子都沒有。”這話傳到黃清華耳朵里,他立即找到之前拆遷的有關文件及辦理失地農民保險的政策文件,協調人社等單位,按政策要求幫助老張一家補辦好了失地農民保險。他蹲在張家門檻上,像說家常似的把政策掰碎了講,“您家閨女今年35,剛好能按新政策參保,以后每月能領……”話沒說完,老張媳婦端來的熱茶濺了他一褲腿,卻暖得他心里發燙。
張家三兄弟的土地糾紛更棘手。老大說老二占了他半米地,老三說大哥每年都偷偷占他兩尺地,吵得臉紅脖子粗。黃清華揣著一包煙,把三兄弟拉到地頭,蹲在田埂上,用樹枝畫出土地示意圖,把三兄弟的手疊在界址線上說:“都是一個娘胎出來的,為這點地傷了和氣值當?”他當場撥通測量隊電話,盯著技術員拉尺、打樁,盡管太陽曬得他脖子脫皮,他也要把邊界線劃得清清楚楚。當三兄弟在丈量單上簽字時,老大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說:“你這‘婆婆嘴’,倒把我們這幾十年的疙瘩解開了。”
最令人感動的是,黃清華在得知池家兄弟因腦梗后腿腳不便,擔心住樓上不便時,他利用自己的資源,當晚就在全縣辦公室主任群里發布求租信息:“求租房屋一套,要求一樓,3房及以上。有資源的請介紹。”短短兩小時內就收到了17條回復,他親自帶著池家兄弟看房,最終為他們找到了滿意的一間一樓小屋。搬家那天,池家老四握著他的手說:“你不光幫我們找房子,是給我們找了條活路啊。”
在忙于征遷工作的同時,黃清華還兼顧著辦公室主任的職責,左右開弓,當好“雙面膠”。他辦公室里的燈常常亮到深夜。一邊是拆遷戶的急難愁盼,一邊是全局的上傳下達,黃清華像個陀螺連軸轉。早上七點,他在家里隨便應付兩口早餐,就先給拆遷戶發微信:“張大哥,今天天氣熱,我們會早一點到你家協助搬東西。”他八點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審批文件、安排會議,間隙還得回拆遷群里的消息。
他的朋友圈里,一半是“辦公室通知”,一半是“征遷小貼士”。有同事打趣他:“你這朋友圈比菜市場還熱鬧。”他卻認真地說:“辦公室主任就是個‘中轉站’,對內要讓大家安心工作,對外得幫群眾解決難題。”正是這股子“內外都要顧、事事都上心”的勁頭,讓他在43天里,既保障了全局工作正常運轉,又圓滿完成4戶征遷戶征遷工作,贏得了群眾和同事的一致贊譽。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心里裝著群眾,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就沒有完不成的任務。
此次征遷工作的順利完成,不僅展現了縣農業農村局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也為今后類似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經驗。黃清華的事跡,無疑是對“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生動詮釋。
來源:崇義縣農業農村局
編輯:陳 慧
審核:楊曉斌
審簽:徐 鵬
總監制:李啟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