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海灘從來不缺傳奇,可要說最“扎眼”的,還得數滬亭北路上的那棟三層小樓。
它杵在車水馬龍的馬路正中央,一“釘”就是14年。
房主張新國,人送外號“最牛釘子戶”,當年可是放出豪言:
“不給6套房加1個億,不搬!”一時間輿論嘩然。
這棟小樓,見證了張新國一家從“豪宅”到出租屋的變遷,也見證了他們政府長達十四年的拉鋸戰。
而這一切都驗證了孔子的那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
揮別“豪宅”
2017年9月18日凌晨,滬亭北路,兩臺挖掘機一下又一下地拆解著那座孑然孤立于馬路中央的三層小樓。
這棟被戲稱為“上海最牛釘子戶”的房子,在經歷了14年的風雨和喧囂后,終于迎來了它的最終命運,化成了一堆瓦礫。
有趣的是,房子的主人張新國一家并沒有出現在這歷史性的一刻,用他的話說,去了也白去,心里難受。
畢竟這棟房子曾經是他們的驕傲,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
但是一大早天剛蒙蒙亮,張新國還是忍不住獨自一人去了現場,
看著曾經的家變成一片廢墟,周圍還有不少路人駐足圍觀、拍照,張新國心里五味雜陳,這14年的堅持,是為了什么?
時光回溯至1996年,那時新婚的張新國為了妻子,一擲20萬,把自家破舊的房子改建成三層的“豪宅”。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市中心的商品房也就三四十萬一套,張新國家的房子在周圍的農村里,絕對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
這棟房子最多時住了十口人,張新國夫婦、雙方父母,還有兒子與女兒兩家三代同堂。眾人聚居于此,熱鬧非凡,盡顯氣派。
房子里不僅住著自家人,還隔出了一些房間出租。
最多的時候有十多戶租客,一年光收租金就能有四五萬塊,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好景不長,2003年9月因為滬亭北路拓寬工程,張新國一家第一次接到了拆遷通知。
這條路原本就規劃在張家附近,但最初的方案并沒有影響到張家的房子。
只是后來不知道怎么的,拓寬方案改了,張家的房子正好杵在了路中央。
這下可就熱鬧起來了,原本雙向四車道的馬路,行至張家此處,竟被硬生生擠成了兩車道。
交通擁堵不說,還特別容易出事故。
政府當然希望張家趕緊搬走,可張新國一家對補償方案并不滿意,一來二去就僵持住了,這一僵就是14年。
一場豪賭的開局
2003年的拆遷通知對于張新國一家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眼看著自家“豪宅”即變成路中央的“孤島”,張新國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政府提出的補償方案,按照張新國的想法,自家怎么著也得按兩戶人家算。
畢竟自己有一兒一女,女兒雖然出嫁了,但戶口還在家里,還帶了個“沒房”的女婿。
按照當時的政策,一戶人家能分三套房子,那自己家怎么也得拿六套才對。
再說張新國手里還有兩份宅基地證書,一份是他岳父的,另一份是1951年岳父兄弟轉讓的。
在他看來,這兩份證書就是鐵證如山,怎么著也該多分幾套房。
他覺得自家房子面積大,人口多,地理位置又好,周邊商品房都四五萬一平方。
曾經的鄰居家面積沒有他家大,一個兒子走丟了,到現在都杳無音信還能給他多分一套。
他認為政府沒有充分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更沒有認真對待他的訴求。
所以張新國最初的訴求相當“霸氣”:少于六套房加一個億,免談。
這在當時幾乎就等于宣告了談判的破裂,也正式拉開了這場長達14年拉鋸戰的序幕。
政府方面可不這么想,他們認為,女兒出嫁后,即戶口沒遷走,也不能算作單獨一戶,只能按照多子女政策給予一套安置房。
至于那份1951年的宅基地證書,由于年代久遠,權屬難以界定,也不予認可。
鄰居家那個走丟的兒子并沒有確認死亡,也許還有回來的一天,出于人道主義,多分一套也合情合理。
經過反復磋商,政府最終提出的補償方案是四套房子,包括三套不同面積的動遷房和一套多子女安置房。
再加上230萬的拆遷補償款和40萬的裝修補償,總共270萬。
這張新國最初“6套房加1個億”的訴求相去甚遠,在張新國看來,政府的補償方案明顯不公平。
除了對補償方案本身的不滿,張新國對政府的態度也頗有微詞。
他覺得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缺乏耐心和溝通,態度強硬,甚至有些“冷處理”,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絕不輕易妥協。
“不給6套房加1個億,不搬!”這句話與其說是張新國的最終訴求,不如說是他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
他用這種近乎偏執的方式,表達著對公平的渴望,也為自己爭取著最大的利益。
只是當時的他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場“豪賭”的代價,遠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十四年的抗爭妥協
住在馬路中央是什么滋味,張新國一家最有發言權。
每天窗外車流不息,大型卡車駛過時,地面都會跟著震動,屋里的桌椅板凳也跟著顫悠。
晚上睡覺,更是不得安寧,常常被呼嘯而過的車輛驚醒,更讓人提心吊膽的是頻發的交通事故。
由于張家的房子占據了原本四車道的馬路中央,過往車輛不得不突然變道,稍有不慎就容易發生碰撞。
為了避免交通事故,交通部門特意在離房子一定距離的路面上設置了隔離樁,硬是給房子讓開了一段路
張新國一家就這樣在喧囂和危險中度過了14個春秋。
這14年里張新國并沒有閑著,為了爭取自己認為合理的補償,他四處奔走,查閱各種資料,研究拆遷政策。
車輛為了要繞開張新國家的房子,通過這段道路時4股車道匯成兩股,車流量又大,稍不小心就容易出事故。
甚至跑到法院旁聽拆遷糾紛的庭審,積累經驗。
他還不斷地政府部門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可事情的進展并不順利,家人和鄰居們對張新國的“抗爭”也褒貶不一。
張新國的兒子徐軍就曾無奈地表示,他們一家已經成了全上海的笑話,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新國的心態也在慢慢發生變化,最初的憤怒和不甘,逐漸被無奈和疲憊所取代。
他開始意識到,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改變現狀,他越來越在意政府的態度,
希望能夠得到尊重和理解,媒體的關注,讓張新國一家成為了公眾人物,“最牛釘子戶”的稱號,也隨之而來。
對于這個稱號,張新國的感情很復雜,一方面他覺得這個稱號是對自己堅持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也明白,這背后更多的是嘲諷和不解。
他曾對記者說,“你說我最牛,那我就最牛好了。”
這句話里包含著多少無奈和辛酸,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十四年執念,終成過往
轉機出現在2017年,隨著機構改革,九里亭街道成立了動遷辦。
新領導上任后,主動上門張新國一家溝通,并明確表示要妥善解決張家的問題。
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政府工作人員的態度更加溫和,更加注重溝通和理解。
他們不再一味地強調政策和規定,而是像朋友一樣和張家人拉家常,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和需求。
一次關鍵的“懇談”中,政府工作人員坦誠地告知了張新國如果繼續堅持下去可能會面臨的后果,包括強制拆除和法律訴訟。
他們也強調了政府的補償方案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符合政策規定,并且已經給予了最大的優惠。
這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終于打動了張新國,他意識到繼續對抗下去,不僅不會改變結果,反而會讓家人繼續生活在危險中。
深思熟慮之后,張新國終于選擇了妥協,拆遷補償還是按照之前給的標準。
2017年9月18日,在簽訂了最終的補償協議后,張家搬離了住了14年的“孤島”。
他們租住在附近的商品房小區,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不用再忍受噪音和尾氣,也不用擔心交通事故。
雖然未來還有一些不確定性,比如動遷房的分配和未來的生活安排。
但張新國覺得,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地,“一口氣舒暢了”。
在新任動遷辦領導的勸說下,老張一家最終開始搬家
回想起這14年的“釘子戶”生涯,張新國感慨萬千,他說如果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當初就不會那么堅持。
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因為在他看來,這14年他是在為自己,也為所有拆遷戶爭取一個公平的說法。
結語
從“豪宅”變廢墟,從“最牛釘子戶”到最終妥協,這14年不僅僅是一個拆遷故事,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城市化發展史。
多少人為了城市建設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又有多少人在追求公平的路上,走得異常艱辛?
張新國的故事雖然聽起來有荒誕,但也反映了人性的最基本準則,不擔心自己分的少,但害怕別人比自己分得多。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
參考資料:
1.央視新聞客戶端:上海“最牛釘子戶”14年后拆除 戶主為何決定搬了?2017.9.19
2.紅網:14年“釘子戶”終搬離帶來哪些啟示 2017.9.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