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根據對國內國際形勢的判斷,我國的國防戰略做出重大調整,由臨戰準備狀態轉為積極防御狀態。
務必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和平時期建設軌道,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
為了響應這項方針,中國人民解放軍推行了精兵政策,裁減員額一百萬。相對應地,解放軍內部也做出了很多人事調整。
曾任20軍副軍長的梁光烈,就被提拔為20軍軍長。他的上級,是部隊越級提拔的,54軍軍長李九龍。
那么,梁光烈和李九龍,各自都有什么故事呢?李九龍為何會被越級提拔?
“敢言部長”梁光烈
1940年12月,梁光烈出生于四川省三臺縣的一個普通人家,他十八歲參軍入伍,是一位難得的將才。
梁光烈的成名戰是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即將開打之際,鄧小平欽點楊得志為昆明軍區司令員,負責指揮對越戰爭。
當時,楊得志正在武漢軍區當司令員。
接到調令的時候,他來不及做太多的準備,只帶了一個人赴任,這個人就是已經成為作戰部副部長的梁光烈。
因楊司令的臨時抓壯丁行為,梁光烈即將面對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戰斗:對越自衛反擊戰。
梁光烈的心里,又是激動又是期待。
到了昆明后,他協助楊得志,和指揮部的其他同志制定作戰計劃。
期間,楊得志問大家,結束這一戰需要多長時間,大家都認為是一場持久戰,要打好久。
只有梁光烈信誓旦旦地說,不到兩個星期就可以班師回朝。
聽完梁光烈的回答,楊得志頗為意外,對他更加欣賞。
后來,楊得志因病退出前線,西線部隊的指揮權,都交到了梁光烈手中。
這對梁光烈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他窮盡畢生所學,細致地分析戰場局勢,制定一套又一套周密的作戰計劃。
在他的指揮下,西線部隊如有神助,接連取得勝利,梁光烈這個“小透明”,也開始顯露他的才能。
戰爭結束后,梁光烈在軍中的威望得到了很大提升。
他被調到陸軍第二十軍擔任副師長,后又晉升為軍長。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變故出現了:中央要進行軍隊改革,精簡部隊,第二十軍是陸軍軍旅體制改革的首個試點集團軍。
那么問題來了:要怎么改?
當時,陸軍沿用的是常規的軍-師-團-營架構。這是從二戰時期保留下來的,人多,底子厚,要補充新兵也很容易,適合打耗時長的戰爭。
可是,這種架構的缺點也很明顯:指揮效率低,出擊不夠靈活,限制了部隊的主觀能動性。
而且,現在的國際形勢已經改變,這套架構顯然過時了。
深刻地思考過后,梁光烈把軍-師-團-營架構,精簡成了軍-旅-營架構。
這樣一來,軍隊的指揮體系將更加高效,士兵們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梁光烈的這套架構受到了一致好評,一直沿襲到現在。
2008年,梁光烈擔任國防部部長。他心眼兒實,不屑于外交場上的那些彎彎繞繞。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他向來都是有啥說啥。
有一次,美國記者問梁光烈,中國發展武器裝備,會不會威脅他國安全。
梁光烈眉毛一挑,十分不爽地回答:“我們反對有些人將中國軍力發展說成是‘軍事威脅’。”
美國記者賊心不死,又拿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來說事。他問梁光烈,中美兩軍關系,會不會受到此事干擾。
梁光烈的回答更直接:“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損害了中方的核心利益。”
此話一出,現場寂靜無聲。
梁光烈氣場全開,一字一句地強調:
“我們不愿意再看到這樣的問題發生,也不希望因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進一步損害中美兩國兩軍關系。”
如此直截了當地回答,在梁光烈這里是常規操作。也因此,大家都稱梁光烈為“敢言部長”,西方媒體則陰陽怪氣地說梁光烈是中國軍方的“鷹派”代表。
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哪有什么“鷹派”不“鷹派”,梁部長就是務實而已。
說起來,他身上這種寶貴的品質,和他曾經的上級——李九龍頗為相似。
只不過,相比較于梁光烈的鋒芒畢露,李九龍要內斂一點,屬于人狠話不多的類型。
那么,李九龍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和梁光烈有何淵源?
“一塵不染”李九龍
李九龍,1929年出生,河北豐潤縣人,比梁光烈年長十一歲。
他出生的時代不太好,正值中國內憂外患之際,山河動蕩,社稷飄搖。
看著破碎的山河,慘死的同胞,李九龍被激發了民族血性。
十六歲的他告別父母親人,毅然決然地加入八路軍,抗擊日寇。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但李九龍期盼的和平和安寧,卻沒有到來。
中國被卷入內戰旋渦,二十出頭的李九龍再次穿上軍裝,踏上了解放戰爭的戰場。
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解放戰爭大大小小的戰場上,都能看到李九龍奮勇殺敵的背影。
他雖然年紀小,但能吃苦,打起仗來跟不要命似的,有萬夫不當之勇。
衡寶戰役中,被白崇禧寄予厚望的“鋼七軍”,就是李九龍帶人殲滅的,這足以可見他的作戰能力之優秀。
1979年2月17日,在54軍擔任163師師長的李九龍率領部隊,朝越南戰場進軍。
當梁光烈指揮西線部隊作戰時,李九龍帶著手下士兵沖鋒陷陣,五戰五捷,立下輝煌戰功。
1985年,中央根據李九龍的亮眼表現,將他破格提拔為濟南軍區的司令員。
巧的是,這一年,梁光烈也“轉正”了,成為20軍軍長。
20軍隸屬于濟南軍區,所以李九龍就成為了梁光烈的頂頭上司。
李九龍很器重梁光烈這個“后起之秀”。
梁光烈擔任20軍軍長期間,李九龍還允許他去國防大學,和河南大學黨政干部班進修學習,提醒他不要安于現狀,要繼續學習,為國效力。
1990年,李九龍被任命為總后勤部副部長。
他帶著妻兒去北京赴任的時候,只背了幾個小包裹,連一輛車都裝不下,這讓開了幾輛大卡車過來接人的同志驚訝不已。
誰能想到,舉家搬遷的副部長,行李只有這一點啊?
一個從農村來的小戰士,盯著那幾樣東西看了又看,臉上滿是震驚。
“放鴨師傅的鴨棚里還有三挑哩。一個堂堂的大軍區司令員,就這幾樣東西,不是我親眼所見,根本不敢相信。”
小戰士說。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李九龍在部隊時,沒人敢給他送禮物。他去某個地方上任,行李也少得可憐,最少的時候,只有兩個提包。
武警部隊原副司令員朱成友對李九龍的行為嘖嘖稱奇,稱他是時苗留犢,一塵不染。
其實,看完梁光烈和李九龍的故事,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們身上有很多相似點。
總結起來,是一個所有革命前輩都具備的特質:純粹。
這種純粹,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是對信仰和夢想的忠貞。
梁光烈和李九龍的一生,都在詮釋這種純粹精神。
他們是共和國的偉大開拓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們的純粹精神,也將永遠留存,成為中華民族最光輝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