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葉孜文 通訊員岳青 近日,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第四期千人創客省級示范班舉辦,為期一個月。本期培訓班以“理論研學+田野實訓+共創實踐”為主線,通過集中授課、省外考察、線上學習、沙龍研討、結業答辯等多元形式,助力百名青年創客提升興鄉能力,助力孵化一批具有示范價值的鄉村振興合作項目。
開班儀式。 通訊員供圖
此次省級示范班力求實現“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培育計劃聚焦“共創發展”,通過組建興鄉青年合作社、舉辦創業大賽、設立專項基金等舉措,推動青年人才與縣域特色產業深度融合。
培訓初期,學員們在廣東省團校開啟集中研學。在理論授課環節,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曉運、廣東省團校副教授李凌鷗、騰訊為村發展實驗室專家湯壽麟、秋葉集團AI講師尹麗芳等專家,就如何將政策、市場、數字化工具轉化為鄉村治理中的優勢與能力,進行了深度講解和現場答疑。
在實踐環節,專程組織學員赴浙江杭州永安村、楓嶺村等地考察農文旅融合、集體經濟等“浙江樣板”,與當地鄉村CEO面對面交流,探索廣東實踐的創新路徑。
百名廣東興鄉青年學員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楓嶺村考察學習。 通訊員供圖
為推動在地化實踐與資源整合,本次培訓還專門組織學員分赴中山、清遠開展興鄉沙龍,通過“調研+座談”深化對廣東本土經驗的認知。在中山興鄉青年交流沙龍中,走訪崖口村稻田風情街、旗溪村香草產業鏈,學習“生態+文旅+數字游民經濟”的融合模式。在清遠連山興鄉青年沙龍中,調研福堂鎮太平村廣地龍養殖基地、非遺錦繡館及鄉村振興孵化基地,探討“三地活化”改革下如何盤活民族特色資源。
其中,中山桂溪村的鄉村運營邏輯、清遠的“壯瑤織錦合作社”項目商業模式等尤受學員關注,他們積極開展調研和交流。擁有10年媒體經驗的陽江學員楊宗謹計劃聯合連山非遺傳承人打造民族IP;在清遠沙龍中佛山學員李雪靜和清遠學員劉洋當場達成合作意向。本期培訓班促成21個地市青年創客跨區域聯動,初步形成“興鄉青年聯盟”雛形的資源網絡。
在結業答辯會上,8個小組以“興鄉青年合作社”為模式,圍繞結業答辯題目“整合組內資源打造興鄉青年合作社”,展示共創成果。項目涵蓋數字賦能、文化傳承、生態農業等領域,凸顯青年視角的鄉村振興解決方案。
中山興鄉青年交流沙龍座談。 通訊員供圖
現場嘉賓從可行性、創新性、社會效益等維度給出建議,鼓勵各組開展項目落地,參與創業大賽后續將獲得資金、技術及資源對接支持。
“既要走出去學浙江,又要沉下去做廣東”,團省委相關負責人總結指出,本期培訓有效激發了青年“知鄉、愛鄉、興鄉”的熱情。未來將持續深化培育機制,推動青年創客成為“百千萬工程”的生力軍。
為進一步夯實培育計劃成果,去年9月由團省委、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共同發布成立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興鄉青年專項扶持基金,首期規模1000萬元。目前已經有6萬人參與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