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挺納悶:喊孩子去姥姥家,小家伙頭搖得像撥浪鼓,一臉不情愿。想當年,這孩子一提去姥姥家就兩眼放光,催著大人趕緊出門,生怕去晚了。
姥姥明明一直疼他,好吃的好玩的從沒斷過,怎么越大越抗拒?朋友左思右想也摸不著頭腦 —— 小時候恨不得長在姥姥家,如今卻像要他赴難似的,勸半天也未必肯挪步。
其實孩子的心思藏在成長里:曾經覺得姥姥家有無盡新奇,如今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從前黏著長輩要抱抱,現在更在意同齡人的邀約。那份疏遠,未必是不親,只是成長悄悄改了表達的模樣。
一:小時候愛去姥姥家
說實話,小時候,誰不喜歡跟著媽媽去姥姥家?
尤其住姥姥家,吃得好、寵得多。
哭一聲,姥姥給糖吃;
鬧一下,姥姥姥爺陪著玩;
犯錯了,他們也只是輕輕說一句:“下回別這樣了哈。”
那時候,姥姥就是全世界最溫柔的人,做飯香,說話輕,還護短。
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什么“客氣”“界限”,誰抱得多、誰哄得多,他就喜歡誰。
尤其是姥姥帶大的孩子,和姥姥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有的孩子,甚至把姥姥家當自己家。吵著要去住,過年還不愿回自己家。
那時候,去姥姥家,是放松,是度假,是可以放縱吃零食、看電視的地方。
二:長大了,一切都不一樣了
可孩子一旦開始“懂事”,他的情感方面,就變了。
尤其是上了小學、初中之后,孩子的圈子變了,腦子里裝的東西多了,注意力開始向外。
電視、手機、朋友、同學、偶像……
生活五花八門,對“親戚家的飯”也開始挑三揀四。
他曾經覺得香的家常飯,現在嫌油、嫌咸、嫌不好吃。
以前看姥姥一舉一動,看得津津有味,現在覺得她啰嗦、管得多、不懂自己。
這種變化,是一點點來的。
不是孩子哪天突然不想去了,而是一次次被父母勉強去,一次次無聊、被念叨之后,慢慢就不想再去了。
三:見面少,感情淡了
孩子小時候沒什么“界限感”,誰對他好點,他就跟誰親。
可當他長大一點,有了界限感,去到不怎么熟悉的地方,他會不自在。
尤其是學業重、假期少、去姥姥家的次數少,跟姥姥一年可能也就見幾回,對于姥姥,他自然沒那個親密感。
有的姥姥家住得遠,去一趟要轉幾趟車,時間不夠、事情一多,家長自己都不愿折騰,干脆就不去了。
長年累月,感情怎么不淡?
有時候姥姥還會說:“孩子現在不親我了,一看我就躲。”
其實不是不親,是不熟了。
大人總覺得,親情是天生的,我們即便一年回不了幾次娘家,跟媽媽還是天然親。
但孩子跟姥姥卻不一樣,跟你相處得多,我就跟你親;你久不出現,我就不想你。
四:沒有共同話題
到了姥姥家,孩子拿著手機坐那,刷視頻、玩游戲。
姥姥看著她,也不知道說啥,只能問:“餓不餓?要不要吃點啥?”
孩子搖頭,不說話。
姥姥又叮囑他:“不要老看手機,對視力不好。”
孩子換個姿勢,背對著姥姥,繼續玩自己的。
姥姥也尷尬,不好再問,只好轉頭去廚房,悶頭做飯。
整整一天,兩個人待一個屋,卻沒能聊上幾句。
孩子倒也不是故意不理姥姥,只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和一個“很久沒說話的大人”交流。
五:老人念叨多,孩子會煩
現在的孩子,耳朵精、性子急,一聽“批評”就炸毛。
很多老人愛念叨,一開口就是:“你這作業寫這么晚,不行啊!”
“別老低頭玩手機,眼都壞了。”
“你怎么瘦成這樣了,要多吃點飯?”
這些話,聽一次兩次沒事,一直說,孩子真受不了。
他們會覺得:“我一來這,就盯著我說這說那,我不想聽。”
姥姥覺得是關心,孩子聽起來,卻是嘮叨。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強,叛逆心也重。越是這樣,他越是不想去姥姥家。
孩子長大了,對“親情”的表達方式,也有變化了。
他們不喜歡被問太多,更不愿意被逼著“走親戚”,只想待在自己舒適的環境里。
他不是不愛姥姥,只是長大了,不知道怎么表達這份愛。
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想要自己的空間,不再是以前那個“摟著脖子撒嬌”小孩。
他其實,離我們沒有那么遠。
只不過,我們得換個方式接近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