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山區苗寨的生源日漸減少,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羅坪小學接到了上級單位的正式通知——這個學期結束后,學校將被撤銷,所有孩子并入其他學校就讀。盡管如此,在上海市援滇干部聯絡組昭通市閔行小組的協調下,34位一心慈善基金會的志愿者跨越2000公里,與羅坪小學的孩子們一起收獲了許多值得珍藏的溫暖瞬間。
《一顆種子》是一堂音樂舞蹈創意課,由兩位來自上海的專業老師精心編排設計。跨界音樂人張康明老師說:“來之前,我想這是一個能夠把音樂從我們所謂的文化藝術發達地區帶往云南的機會。但通過這兩天的課程,我甚至覺得針對這里的小朋友的藝術教育,可能更有延展性。他們在大山里面無拘無束,天真爛漫,自然淳樸。我和彭老師的課,她是主講,我只是安靜地彈琴,但在我和孩子們沒有語言接觸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會給我很多小紅花。”
音樂在這里,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然生長的。
人臉彩繪被安排在教室走廊的一角,下課鈴一響,立刻成為最熱鬧的地方。兩位志愿者用畫筆的魔法,為孩子們穿上了夢想的圣衣,讓起初還略帶靦腆羞澀的他們,有了與陌生人眼神交匯的勇氣和力量。
一位五年級的學生描述自己的家庭: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改嫁了,家里爺爺、奶奶都有嚴重的慢性病,我父親身體也不好,僅靠他打點零工維持一家人生活。她的心愿單寫的是:課外書、彩筆、筆記本。令她驚喜的是,這份心愿在樂學營第一天放學后的家訪中,就實現了。
羅坪小學所在的蝴蝶苗寨,有許多角落都能看見這樣的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滬滇協作 上海援建”的字樣,它記錄著滬滇協作28年來一批又一批援滇干部的辛勞和成果。短短兩天時間,山寨里的村民得知志愿者是從上海來的,都會更添了一份親近和信任。
無論是樂學營課程的設計,還是走訪慰問困難家庭的連線,這每一個動人瞬間的背后,都有援滇干部奔走的身影。他們像一根根紅線,串起了黃浦江畔的愛心與金沙江邊的期盼。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日記里寫下的:滬滇協作不是名詞,而是現在進行時——正在進行的熱愛,正在發生的改變。
原標題:《34位志愿者的云南奇遇:當山海相遇,愛有了形狀》
欄目主編:范兵
來源:作者:文匯報 沈竹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